“竹色千鐘靜”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竹色千鐘靜”全詩
巖隈宿風雨,人跡老莓苔。
控鯉定何在,騎鯨今不來。
空馀泉上月,與我共徘徊。
分類:
作者簡介(李彌遜)

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號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現居士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觀三年(1109)進士。高宗朝,試中書舍人,再試戶部侍郎,以反對議和忤秦檜,乞歸田。晚年隱連江(今屬福建)西山。所作詞多抒寫亂世時的感慨,風格豪放,有《筠溪樂府》,存詞80余首。
《琴溪》李彌遜 翻譯、賞析和詩意
《琴溪》是宋代詩人李彌遜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寧靜而幽美的山溪景象,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竹色千鐘靜,
溪光一鑒開。
巖隈宿風雨,
人跡老莓苔。
控鯉定何在,
騎鯨今不來。
空馀泉上月,
與我共徘徊。
《琴溪》的詩意主要集中在自然景物之上。詩中的竹林倒映在溪水之中,靜謐寧靜,給人以深深的思考。溪水如鏡,透過水面的倒影展現出一片明亮的光芒,仿佛打開了一個鑒賞的窗口。山間的巖隈承受了風雨的洗禮,歷經歲月的侵蝕,顯示出古老的痕跡和苔蘚的生長。詩中描繪的自然景物與人類活動的痕跡形成鮮明的對比,凸顯了自然與人文的交融與沖突。
其中,“控鯉定何在,騎鯨今不來”這兩句表達了詩人對于奇遇和仙境的向往。控鯉和騎鯨都是傳說中的仙境和神話故事中的意象,詩人以此來表達自己對幻想和追求的渴望。然而,這些奇異的景象如今已經難以實現,只能停留在詩人的幻想之中。
最后兩句“空馀泉上月,與我共徘徊”則表達了詩人對于自然的沉思和情感的抒發。月光灑在泉水之上,映照著詩人的思緒,與詩人一同徘徊于詩意的世界之中。詩人通過這樣的描寫,表達了對于自然之美的贊美和渴望與自然共鳴的愿望。
整首詩以自然山水為背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展現了詩人的情感和思考。通過對自然與人類活動的對比,表達了對于自然之美和追求的向往。詩意深遠,意境清新,給人以靜謐和寧靜的感受,讓人不禁沉思和徘徊。
“竹色千鐘靜”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ín xī
琴溪
zhú sè qiān zhōng jìng, xī guāng yī jiàn kāi.
竹色千鐘靜,溪光一鑒開。
yán wēi sù fēng yǔ, rén jī lǎo méi tái.
巖隈宿風雨,人跡老莓苔。
kòng lǐ dìng hé zài, qí jīng jīn bù lái.
控鯉定何在,騎鯨今不來。
kōng yú quán shàng yuè, yǔ wǒ gòng pái huái.
空馀泉上月,與我共徘徊。
“竹色千鐘靜”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三梗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