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察察而辨璠玙與碔砆”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無為察察而辨璠玙與碔砆”全詩
既采薇以餓死兮,又被發而為奴。
鏌铘見棄於鉛刀兮,魚目寶於隋珠。
彼蜂蛭之隱微兮,安能語神岳而觀清都。
已乎已乎,無為察察而辨璠玙與碔砆。
分類:
作者簡介(曹勛)

曹勛(1098—1174)字公顯,一字世績,號松隱,潁昌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宣和五年(1123),以蔭補承信郎,特命赴進士廷試,賜甲科。靖康元年(1126),與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絹書,自燕山逃歸。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書,請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營救徽宗。當權者不聽,被黜。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和議成,充報謝副使出使金國,勸金人歸還徽宗靈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兩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隱文集》、《北狩見聞錄》等。他的詩比較平庸,但有幾首使金詩頗值得注意。
《楚狂接輿歌》曹勛 翻譯、賞析和詩意
《楚狂接輿歌》是宋代文學家曹勛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楚狂接輿歌》中文譯文:
世人說我瘋癲不堪,嘲笑我像箕子一樣愚蠢。
我曾為了采摘薇草而挨餓死,又曾為奴役而剃發。
我的鏌铘之才被鉛刀所遺棄,魚目之珍藏于隋珠之間。
那些蜂蠆之微小,如何能理解神岳的崇高和清都的壯麗?
已經了啊,無法察覺和辨別那珍貴的玉器和琉璃器。
詩意和賞析:
《楚狂接輿歌》以自嘲和反諷的方式表達了詩人對于世俗觀念和價值體系的顛覆和反抗。詩中的“楚狂”指的是詩人自己,他以一種狂放的姿態,對于世人的評論和評判保持著一種超然的態度。
詩人通過描述自己被世人視為瘋狂和愚蠢的行為,揭示了他對于世俗規范和權威的不屑和拒絕。他以饑餓和奴役來形容自己的經歷,表達了對于個體自由和尊嚴的追求。
詩中提到的“鏌铘”是一種古代的音樂器,被鉛刀所棄,象征著詩人的才華和才情被現實所忽視和遺棄。而“魚目”和“隋珠”則是指珍貴的寶物,暗示詩人的價值和才華被埋沒在瑣碎和功利的世俗之中。
最后,詩人以“蜂蛭”之微小來對比“神岳”和“清都”,表達了他對于崇高和壯麗的向往,以及對于現實的無奈和困頓。最后兩句“已乎已乎,無為察察而辨璠玙與碔砆”,表達了詩人對于人們對于價值的判斷和辨別的懷疑和質疑。
《楚狂接輿歌》展現了詩人對于個體尊嚴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對于現實世界的不滿和批判。通過自嘲和反諷,詩人表達了對于世俗價值觀的顛覆和對內心世界的追求,展示了他獨立思考和獨特感悟的精神境界。
“無為察察而辨璠玙與碔砆”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ǔ kuáng jiē yú gē
楚狂接輿歌
shì wèi yí qí yǐ wéi hùn xī, zhǐ jī zǐ ér wèi yú.
世謂夷齊以為溷兮,指箕子而為愚。
jì cǎi wēi yǐ è sǐ xī, yòu bèi fā ér wèi nú.
既采薇以餓死兮,又被發而為奴。
mò yé jiàn qì yú qiān dāo xī, yú mù bǎo yú suí zhū.
鏌铘見棄於鉛刀兮,魚目寶於隋珠。
bǐ fēng zhì zhī yǐn wēi xī, ān néng yǔ shén yuè ér guān qīng dōu.
彼蜂蛭之隱微兮,安能語神岳而觀清都。
yǐ hū yǐ hū, wú wéi chá chá ér biàn fán yú yǔ wǔ fū.
已乎已乎,無為察察而辨璠玙與碔砆。
“無為察察而辨璠玙與碔砆”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