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真不契君宜問”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道真不契君宜問”全詩
每謂交梨同火棗,何殊兔角與龜毛。
道真不契君宜問,來日無多我豈沈。
但喜夔龍今迅召,東西連日雨如膏。
分類:
作者簡介(曹勛)

曹勛(1098—1174)字公顯,一字世績,號松隱,潁昌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宣和五年(1123),以蔭補承信郎,特命赴進士廷試,賜甲科。靖康元年(1126),與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絹書,自燕山逃歸。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書,請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營救徽宗。當權者不聽,被黜。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和議成,充報謝副使出使金國,勸金人歸還徽宗靈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兩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隱文集》、《北狩見聞錄》等。他的詩比較平庸,但有幾首使金詩頗值得注意。
《和葉徵君見寄二首》曹勛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葉徵君見寄二首》是宋代曹勛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誠心接物定吾曹,藹藹風期意甚高。
每謂交梨同火棗,何殊兔角與龜毛。
誠心接物定吾曹,指出了作者以真誠的態度與他人交往,相互理解與接納,從而決定了我們的行為和命運。藹藹風期意甚高,形容了和煦的春風和美好的時光,使人的情感和意愿變得非常高昂。
每謂交梨同火棗,何殊兔角與龜毛。這兩句表達了作者對友誼的看法,認為無論是交梨還是同火棗,都沒有什么區別,就像兔角和龜毛一樣微小無關緊要。這里用交梨和火棗作比喻,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友誼并沒有太大的差別,不應該因為微小的差異而分別對待。
整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待人際關系的真誠態度,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真心對待他人,互相理解與接納。這種態度體現了作者對友誼和人情的看法,以及對美好時光的向往。同時,詩中也暗示著作者對自己的處境和未來的思考,希望自己能夠順利前行,積極應對生活的變化。整體而言,這首詩詞傳遞了一種平和、開放和樂觀的情感,表達了作者對友誼和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道真不契君宜問”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yè zhēng jūn jiàn jì èr shǒu
和葉徵君見寄二首
chéng xīn jiē wù dìng wú cáo, ǎi ǎi fēng qī yì shén gāo.
誠心接物定吾曹,藹藹風期意甚高。
měi wèi jiāo lí tóng huǒ zǎo, hé shū tù jiǎo yǔ guī máo.
每謂交梨同火棗,何殊兔角與龜毛。
dào zhēn bù qì jūn yí wèn, lái rì wú duō wǒ qǐ shěn.
道真不契君宜問,來日無多我豈沈。
dàn xǐ kuí lóng jīn xùn zhào, dōng xī lián rì yǔ rú gāo.
但喜夔龍今迅召,東西連日雨如膏。
“道真不契君宜問”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三問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