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展采更東封”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時展采更東封”全詩
史不絕書稱上瑞,地無遺利足三農。
已聞奠玉祠真室,未見泥金款岱宗。
七十二君梁父禪,何時展采更東封。
分類:
作者簡介(曹勛)

曹勛(1098—1174)字公顯,一字世績,號松隱,潁昌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宣和五年(1123),以蔭補承信郎,特命赴進士廷試,賜甲科。靖康元年(1126),與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絹書,自燕山逃歸。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書,請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營救徽宗。當權者不聽,被黜。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和議成,充報謝副使出使金國,勸金人歸還徽宗靈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兩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隱文集》、《北狩見聞錄》等。他的詩比較平庸,但有幾首使金詩頗值得注意。
《呈時宰二首》曹勛 翻譯、賞析和詩意
《呈時宰二首》是宋代曹勛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黔黎誰識迓衡功,
赤白囊閑寢燧烽。
史不絕書稱上瑞,
地無遺利足三農。
已聞奠玉祠真室,
未見泥金款岱宗。
七十二君梁父禪,
何時展采更東封。
譯文:
普通百姓誰能理解迓衡的功業,
赤白囊閑寢燧火烽煙。
史書中不斷稱頌上天的恩賜,
大地上沒有遺失利益的農民。
已經聽說奠玉祠的真實之處,
卻還未見過泥金所鑄的岱宗。
七十二位君主做出梁父的決策,
何時能夠展示更多的東方榮耀。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時任宰相的呈文,表達了對國家政治、社會經濟的關切以及對祭祀宗廟、尊崇先祖的渴望。詩中提到了"迓衡功",指的是古代傳說中的太陽神,象征著君主的威嚴和權力。"赤白囊閑寢燧烽"描繪了官吏的閑散生活,暗示了社會的不安定和管理不善。"史不絕書稱上瑞"表達了對歷史記載的珍視和對國家瑞兆的期待。"地無遺利足三農"則強調了農民是國家的根基和重要支撐。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國家政治、社會經濟以及祭祀先祖的描繪,展現了詩人對社會現狀的憂慮和對國家榮耀的向往。詩中運用了寓意深遠的象征和隱喻,以及對歷史和傳統的承繼,體現了宋代詩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文化自覺性。整首詩抒發了對國家和人民美好未來的期盼,同時也暗示了對現實現狀的不滿和對官吏的批評。這種思想意識和社會關懷,使得該詩具有一定的時代特色和藝術價值。
“何時展采更東封”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éng shí zǎi èr shǒu
呈時宰二首
qián lí shuí shí yà héng gōng, chì bái náng xián qǐn suì fēng.
黔黎誰識迓衡功,赤白囊閑寢燧烽。
shǐ bù jué shū chēng shàng ruì, dì wú yí lì zú sān nóng.
史不絕書稱上瑞,地無遺利足三農。
yǐ wén diàn yù cí zhēn shì, wèi jiàn ní jīn kuǎn dài zōng.
已聞奠玉祠真室,未見泥金款岱宗。
qī shí èr jūn liáng fù chán, hé shí zhǎn cǎi gèng dōng fēng.
七十二君梁父禪,何時展采更東封。
“何時展采更東封”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二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