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歌少讓他時勝”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笙歌少讓他時勝”全詩
笙歌少讓他時勝,犴獄應從到日空。
畫戟行程春色裹,郵亭離恨雨聲中,不辭遠為宗見去,一瓣香緣六一翁。
分類:
作者簡介(仲并)
約公元一一四七年前后在世]字彌性,江都(今江蘇揚州)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高宗紹興中前后在世。幼好學強記,其母嘗屏其所觀書,幾上僅余臺歷一冊,明旦默記,纖悉不誤。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進士,調平江府學教授。五年,通判湖州。七年,以張浚薦召至闕,為秦檜所阻,出通判鎮江府。十六年,為言者所劾,降二官(《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五),自是閑退二十年。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擢光祿丞,晚知蘄州。
《送鄭公老少卿赴吉州三首》仲并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送鄭公老少卿赴吉州三首》
千里能來兩鄭公,
百年英烈尚遺風。
笙歌少讓他時勝,
犴獄應從到日空。
畫戟行程春色裹,
郵亭離恨雨聲中,
不辭遠為宗見去,
一瓣香緣六一翁。
中文譯文:
千里之行,有兩位鄭公前來,
百年來的英烈仍然留存著風采。
笙歌的歡樂稍讓位于他們的時光輝煌,
犴獄的困苦必將消散于明朗的日空。
他們手持畫戟踏上旅程,春色將他們包裹,
郵亭中的離愁別緒隨著雨聲漫延。
他們毫不遲疑地遠行,為了拜訪宗師而不顧一切,
一片芳香寄托著對六一翁的深深情感。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仲并創作的《送鄭公老少卿赴吉州三首》。詩中表達了對兩位鄭公遠行的祝福和敬佩,以及對過去英烈的懷念和崇敬之情。
首先,詩人表達了對兩位鄭公的敬佩之情。他們能夠千里迢迢前來,展示了他們的膽識和決心。他們傳承百年的英烈風范,仍然在當代發揚光大,使人們對他們充滿敬意。
其次,詩人通過描寫笙歌和犴獄,表達了時光的更替和變遷。笙歌代表著歡樂和繁榮,而犴獄則象征著困苦和不幸。然而,時光流轉,歡樂和困苦都會有所變化,笙歌會讓位于他們的時代,而犴獄的苦難也會逐漸消散。
接著,詩人以畫戟、郵亭和雨聲為象征,描繪了鄭公們的旅程和別離之情。畫戟代表著武功和武士的使命,他們背負著春天的希望踏上行程。郵亭和雨聲則象征著別離的傷感和離愁,使得他們的旅程更加凄美。
最后,詩人表達了對鄭公們的祝福和對六一翁的思念。他們不辭辛勞地前行,只為了拜訪敬愛的宗師,展現了他們對宗師的深深敬意和對學問的追求。詩中的“一瓣香緣六一翁”一句,則是對六一翁的致敬和懷念之情。
整首詩通過豐富的象征意象和細膩的描寫,表達了對鄭公們的敬佩和祝福,同時也展現了對過去英烈和六一翁的懷念之情。詩人以優美的語言和深情的筆觸,將情感和思想融入其中,使得這首詩充滿了對英雄壯志的贊美和對六一翁的懷念之情。整體而言,這首詩展現了宋代社會對英烈的敬仰和對學問的追求,以及時光的更迭和人生的別離之感。
“笙歌少讓他時勝”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zhèng gōng lǎo shào qīng fù jí zhōu sān shǒu
送鄭公老少卿赴吉州三首
qiān lǐ néng lái liǎng zhèng gōng, bǎi nián yīng liè shàng yí fēng.
千里能來兩鄭公,百年英烈尚遺風。
shēng gē shǎo ràng tā shí shèng, àn yù yìng cóng dào rì kōng.
笙歌少讓他時勝,犴獄應從到日空。
huà jǐ xíng chéng chūn sè guǒ, yóu tíng lí hèn yǔ shēng zhōng,
畫戟行程春色裹,郵亭離恨雨聲中,
bù cí yuǎn wèi zōng jiàn qù, yī bàn xiāng yuán liù yī wēng.
不辭遠為宗見去,一瓣香緣六一翁。
“笙歌少讓他時勝”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平韻) 下平十蒸 (仄韻) 去聲二十五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