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曾寂寞嵌巖裹”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曾寂寞嵌巖裹”全詩
何曾寂寞嵌巖裹,慣著風流廓廟人。
分類:
作者簡介(仲并)
約公元一一四七年前后在世]字彌性,江都(今江蘇揚州)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高宗紹興中前后在世。幼好學強記,其母嘗屏其所觀書,幾上僅余臺歷一冊,明旦默記,纖悉不誤。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進士,調平江府學教授。五年,通判湖州。七年,以張浚薦召至闕,為秦檜所阻,出通判鎮江府。十六年,為言者所劾,降二官(《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五),自是閑退二十年。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擢光祿丞,晚知蘄州。
《題章伯深臞怪圖》仲并 翻譯、賞析和詩意
題章伯深臞怪圖
杖策山隈亦水濱,
閒中未害飽經綸。
何曾寂寞嵌巖裹,
慣著風流廓廟人。
【中文譯文】
題章伯深奇怪的圖畫
拄著拐杖,游走于山間和水邊,
閑暇之中,未受到繁忙事務的干擾。
從未感到孤寂,深深嵌于巖石之間,
習慣了風華流麗的廟堂之人。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的作者是宋代的仲并,他以《題章伯深臞怪圖》表達了一種寧靜自在、超脫紛擾的境界。
首先,詩人描述了自己杖策山隈(拄著拐杖在山間徜徉)和亦水濱(在水邊游走),展現了他逍遙自在、恣意徜徉的生活態度。他在閑暇之余,沒有被繁瑣的經綸之事所困擾,保持了一種寧靜的心境。
其次,詩中提到“何曾寂寞嵌巖裹”,表達了詩人從未感到孤獨,仿佛自己深深嵌于巖石之間,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這種寂靜并非孤獨,而是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狀態。
最后,詩人以“慣著風流廓廟人”結尾,暗示自己習慣了與風華流麗的廟堂之人相處。這里的廟堂并非指現實的官場,而是一種高雅、精神的境界。詩人在自然與人文的交融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感。
整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表達情感,表現了詩人對閑逸自得、與自然共生的向往,以及對高雅人文的追求。詩中蘊含的詩意在于追求內心的寧靜與與世無爭,同時注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展現了詩人獨特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態度。
“何曾寂寞嵌巖裹”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zhāng bó shēn qú guài tú
題章伯深臞怪圖
zhàng cè shān wēi yì shuǐ bīn, xián zhōng wèi hài bǎo jīng lún.
杖策山隈亦水濱,閒中未害飽經綸。
hé zēng jì mò qiàn yán guǒ, guàn zhe fēng liú kuò miào rén.
何曾寂寞嵌巖裹,慣著風流廓廟人。
“何曾寂寞嵌巖裹”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哿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