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濛濛濕芰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細雨濛濛濕芰荷”全詩
待客登樓向水看,邀郎卷幔臨花語。
細雨濛濛濕芰荷,巴東商侶掛帆多。
自傳芳酒涴紅袖,誰調妍妝回翠娥。
珍簟華燈夕陽后,當壚理瑟矜纖手。
月落星微五鼓聲,春風搖蕩窗前柳。
歲歲逢迎沙岸間,北人多識綠云鬟。
無端嫁與五陵少,離別煙波傷玉顏。
分類:
作者簡介(楊巨源)
唐代詩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濟。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濟)人。貞元五年(789)進士。初為張弘靖從事,由秘書郎擢太常博士,遷虞部員外郎。出為鳳翔少尹,復召授國子司業。長慶四年(824),辭官退休,執政請以為河中少尹,食其祿終身。關于楊巨源生年,據方崧卿《韓集舉正》考訂。韓愈《送楊少尹序》作于長慶四年(824),序中述及楊有“年滿七十”、“去歸其鄉”語。由此推斷,楊當生于755年,卒年不詳。
《大堤曲》楊巨源 翻譯、賞析和詩意
大堤上美麗的女子,
相約在江渚上,
招待客人登樓,一起欣賞水景,
邀請情郎卷起簾幕,近前說情話。
細雨輕輕地打濕芰荷,
巴東的商人們掛滿船帆。
自斟香醇的美酒染紅了袖口,
誰在調笑這妍妝后面的嬌美女子?
珍簟上擺放著華麗的燈籠,在夕陽之后,
我在堤岸上彈奏著瑟,照料著艷麗的纖手。
月亮落下,星光微弱,五鼓初鳴,
春風輕搖著窗前的柳樹。
歲歲都在這里相逢沙岸之間,
北方人多認識這綠云般的美人。
無緣無故地嫁給了五陵少年,
分離的煙波傷害了她的玉顏。
詩詞的中文譯文:
二八嬋娟大堤女,
美麗的女子在大堤上相約,
開壚相對依江渚。
在江渚上相互依靠著,
待客登樓向水看,
招待客人登上樓看水景,
邀郎卷幔臨花語。
邀請情郎卷起簾幕,近前說情話。
細雨濛濛濕芰荷,
細雨輕輕地打濕芰荷,
巴東商侶掛帆多。
巴東的商人們掛滿船帆。
自傳芳酒涴紅袖,
自斟香醇的美酒染紅了袖口,
誰調妍妝回翠娥。
誰在調笑這妍妝后面的嬌美女子?
珍簟華燈夕陽后,
珍簟上擺放著華麗的燈籠,在夕陽之后,
當壚理瑟矜纖手。
我在堤岸上彈奏著瑟,照料著艷麗的纖手。
月落星微五鼓聲,
月亮落下,星光微弱,五鼓初鳴,
春風搖蕩窗前柳。
春風輕搖著窗前的柳樹。
歲歲逢迎沙岸間,
歲歲都在這里相逢沙岸之間,
北人多識綠云鬟。
北方人多認識這綠云般的美人。
無端嫁與五陵少,
無緣無故地嫁給了五陵少年,
離別煙波傷玉顏。
分離的煙波傷害了她的玉顏。
詩意和賞析:
這首《大堤曲》是唐代楊巨源的作品,描述了大堤上的女子的美麗和她的困境。詩中以詩人的視角,以文字細膩描繪了大堤上的情景。作者通過描寫美麗的女子等待客人,招待情郎,以及她的煙波離別等情節,表達了對女子的贊美和同情。
詩中描寫了大堤上的美麗女子依江渚相約,在細雨中濕透芰荷的情景,表達了女子在大自然中的柔弱和美麗。詩中還描繪了女子與情郎相互依靠,逗趣調笑的情景,體現了女子的聰明機智和嬌美風姿。然而,詩中也透露出女子在離別中受到的傷害和困境,以及她的無奈和遺憾。
整首詩用意深長,描寫細膩。通過對女子的贊美和同情,反映了唐代社會中女性的困境和遭遇,傳遞了作者對女性命運的關切之情。詩中融入了自然景觀,與人物情感相結合,以細膩的筆觸表現了女子的美麗和內心的柔弱,給人以深刻的藝術享受。
“細雨濛濛濕芰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à dī qū
大堤曲
èr bā chán juān dà dī nǚ, kāi lú xiāng duì yī jiāng zhǔ.
二八嬋娟大堤女,開壚相對依江渚。
dài kè dēng lóu xiàng shuǐ kàn,
待客登樓向水看,
yāo láng juǎn màn lín huā yǔ.
邀郎卷幔臨花語。
xì yǔ méng méng shī jì hé, bā dōng shāng lǚ guà fān duō.
細雨濛濛濕芰荷,巴東商侶掛帆多。
zì zhuàn fāng jiǔ wò hóng xiù, shuí diào yán zhuāng huí cuì é.
自傳芳酒涴紅袖,誰調妍妝回翠娥。
zhēn diàn huá dēng xī yáng hòu,
珍簟華燈夕陽后,
dāng lú lǐ sè jīn qiàn shǒu.
當壚理瑟矜纖手。
yuè luò xīng wēi wǔ gǔ shēng, chūn fēng yáo dàng chuāng qián liǔ.
月落星微五鼓聲,春風搖蕩窗前柳。
suì suì féng yíng shā àn jiān, běi rén duō shí lǜ yún huán.
歲歲逢迎沙岸間,北人多識綠云鬟。
wú duān jià yǔ wǔ líng shǎo,
無端嫁與五陵少,
lí bié yān bō shāng yù yán.
離別煙波傷玉顏。
“細雨濛濛濕芰荷”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仄韻) 上聲二十哿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