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索旅中貧”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蕭索旅中貧”全詩
驅馳游子態,蕭索旅中貧。
酒薄愁那減,詩窮句轉新。
誰能念牢落,涸轍有枯鱗。
分類:
作者簡介(廖行之)
廖行之(1137~1189) ,字天民,號省齋,南宋衡州(今湖南省衡陽市)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進士,調岳州巴陵尉。未數月,以母老歸養。告滿,改授潭州寧鄉主簿,未赴而卒,時淳熙十六年。品行端正,留心經濟之學。遺著由其子謙編為《省齋文集》十卷,已佚。
《雨中有懷》廖行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雨中有懷》是宋代廖行之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雨中有所思念,
春色短暫如此,
歲月匆匆度過七旬。
驅車行走的游子,
身處旅途寂寞貧困。
酒被稀釋了愁苦,
詩句已經寫到了極限。
有誰能夠記得墜入廢墟?
枯竭的車轍上還有殘留的魚鱗。
詩意:
《雨中有懷》表達了作者對逝去時光的感慨和內心的哀愁。詩人描述了春天短暫的美好,人生匆匆而過,已經七旬。他比喻自己為一位行走在旅途上的游子,孤獨而貧困。酒已被稀釋,愁苦無法減輕,詩句也已窮盡,無法再有新的靈感。詩人反思,是否有人能夠銘記他的隕落,他的辛勞和沉淪就像枯竭的車轍上殘留的魚鱗,默默無聞。
賞析:
《雨中有懷》以簡潔而凄美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憂傷和思考。通過對時光流逝和生活困頓的描繪,詩人傳達出對光陰易逝的感慨和對生命的無奈。詩人運用形象生動的比喻,如行走的游子和稀釋的酒,將自己的心境展現得淋漓盡致。最后一句詩中的"涸轍有枯鱗"用形象的方式表達了詩人的孤獨和無人記憶的悲涼,讓人對人生的轉瞬即逝和個人價值的渺小感到深思。
整首詩以雨為背景,將詩人內心的情感與外在的自然景觀相呼應,增強了詩詞的意境和情感色彩。通過對歲月流逝和個人命運的思考,詩人表達了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和對人生價值的思索,引發了讀者對于時間的珍惜和對存在的思考。《雨中有懷》以簡練而凄婉的語言展現了宋代詩人深沉的思想和人生觀念,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意義。
“蕭索旅中貧”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ǔ zhōng yǒu huái
雨中有懷
chūn sè wú duō rì, cōng cōng dù qī xún.
春色無多日,匆匆度七旬。
qū chí yóu zǐ tài, xiāo suǒ lǚ zhōng pín.
驅馳游子態,蕭索旅中貧。
jiǔ báo chóu nà jiǎn, shī qióng jù zhuǎn xīn.
酒薄愁那減,詩窮句轉新。
shuí néng niàn láo luò, hé zhé yǒu kū lín.
誰能念牢落,涸轍有枯鱗。
“蕭索旅中貧”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