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已垂梧葉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沆瀣已垂梧葉重”全詩
沆瀣已垂梧葉重,嬋娟猶惜桂華孤。
夜闌紅燭休更秉,春滿香醑不用沽。
且放虛檐歌緩轉,恐驚三匝未棲烏。
分類:
《十七夜待月》虞儔 翻譯、賞析和詩意
《十七夜待月》是宋代詩人虞儔的作品。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在清朗的夜空仰望著孤零的云片,
坐在海角等待著冰輪的出現。
滾滾春水已經浸潤了梧桐的葉子,
明月依然舍不得桂花的孤獨之美。
夜深人靜時不再點燃紅燭,
春天酒滿杯香醇不需購買。
且讓空檐下的歌聲緩緩轉動,
唯恐驚擾了三次未停棲的烏鴉。
詩意:
《十七夜待月》表達了詩人對自然景觀的觀察和內心情感的抒發。詩人在寧靜的夜晚仰望天空,發現云片孤零無依,寓意著自己的孤獨之感。他坐在海角,期待著冰輪(指月亮)的出現,象征著他渴望溫暖和親近的心情。梧桐葉子已被春水浸潤,但明月卻舍不得離開桂花,暗示著美好事物的孤獨。詩人在夜深人靜時不再點燃紅燭,意味著他希望保持內心的寧靜與靜思。春天的美酒香醇豐盈,不需要購買,傳遞出一種豁達和超脫的心境。虛檐下的歌聲緩緩轉動,唯恐驚擾未停棲的烏鴉,表現了詩人對自然和諧之美的珍視。
賞析:
《十七夜待月》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描繪了自然景觀,通過自然景物的變化抒發了詩人內心的情感。詩人以清新的筆觸展示了他對孤獨、溫暖和美好事物的感受。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如云片與冰輪、春水與梧桐葉、紅燭與香醑等,使詩意更加豐富深遠。詩人在寧靜的夜晚,以虛檐下歌聲的緩緩轉動來表達自然與人的和諧。整首詩意境幽遠,情感真摯,給人以思考和共鳴的空間。
虞儔作為北宋時期的文學家,他的詩詞以清新、質樸為特點,注重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感悟。《十七夜待月》展示了他對自然之美和人生哲理的獨到見解,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比喻,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思考。這首詩詞在表達時尚簡約,卻蘊含著豐富的意蘊,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欣賞。
“沆瀣已垂梧葉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í qī yè dài yuè
十七夜待月
qīng tiān yáo wàng piàn yún wú, zuò dài bīng lún chū hǎi yú.
青天遙望片云無,坐待冰輪出海隅。
hàng xiè yǐ chuí wú yè zhòng, chán juān yóu xī guì huá gū.
沆瀣已垂梧葉重,嬋娟猶惜桂華孤。
yè lán hóng zhú xiū gèng bǐng, chūn mǎn xiāng xǔ bù yòng gū.
夜闌紅燭休更秉,春滿香醑不用沽。
qiě fàng xū yán gē huǎn zhuǎn, kǒng jīng sān zā wèi qī wū.
且放虛檐歌緩轉,恐驚三匝未棲烏。
“沆瀣已垂梧葉重”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平韻) 上平二冬 (仄韻) 上聲二腫 (仄韻) 去聲二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