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中月遂孤”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秋中月遂孤”全詩
未妨疏狡兔,端恐失遺珠。
屢起瞻云漢,還成候挈壺。
清羸只益苦,庭樹有棲烏。
分類:
作者簡介(趙蕃)
《八月十二夜至十六夜皆無月賦詩三首》趙蕃 翻譯、賞析和詩意
《八月十二夜至十六夜皆無月賦詩三首》是宋代趙蕃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月圓之夜卻無月的景象,抒發了作者對自然變化的感慨和對人生的思考。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雨后涼雖在,秋中月遂孤。
未妨疏狡兔,端恐失遺珠。
屢起瞻云漢,還成候挈壺。
清羸只益苦,庭樹有棲烏。
詩意:
雨后的清涼雖然依然存在,但在這個秋季的時刻,月亮卻孤單地消失了。這并不妨礙聰明的兔子四處覓食,但我擔心月亮已經失去了它原本的光芒。我多次期待著月亮的出現,卻只能成為一個仰望星空、空手而歸的行人。我清瘦的身影只增加了苦澀,而庭院的樹上仍棲息著黑烏鴉。
賞析:
這首詩詞以寥寥數語勾勒出一幅月圓之夜卻無月的景象,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抒發了作者對時光流轉、自然變化的感慨。作者在詩中運用了一系列意象和比喻,展現了自己對人生的深思。
首先,作者用雨后涼雖在、秋中月遂孤的對比,表達了月亮在秋天的夜晚缺席的情景。這種對比烘托出月亮的珍貴和缺失所帶來的孤寂感。
其次,作者提到疏狡兔和失遺珠,通過動物和珍寶的形象,表達了對月亮消失的遺憾和擔憂。兔子的疏狡象征著生活的堅韌和適應力,而失遺珠則象征著珍貴的東西的流失和失去。
然后,作者多次起身仰望云漢,候挈壺。這里的云漢指的是銀河,而挈壺則是指神話傳說中的仙人。通過仰望云漢和神仙的形象,作者表達了自己對于超越塵世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作者以清羸的形象和庭院的樹上棲息的烏鴉作為自己的身影和周圍環境的映射。清羸的形象傳遞出作者的孤獨和憂傷,而庭院的樹上棲息的烏鴉則增添了一絲陰郁和凄涼的氛圍。
整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描繪出詩人對于月亮缺失的感慨和對人生無常的思考。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和比喻手法的運用,詩詞表達了作者對于時光流轉和生命變化的深刻體驗,以及對于追求美好、超越塵世的向往。
“秋中月遂孤”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ā yuè shí èr yè zhì shí liù yè jiē wú yuè fù shī sān shǒu
八月十二夜至十六夜皆無月賦詩三首
yǔ hòu liáng suī zài, qiū zhōng yuè suì gū.
雨后涼雖在,秋中月遂孤。
wèi fáng shū jiǎo tù, duān kǒng shī yí zhū.
未妨疏狡兔,端恐失遺珠。
lǚ qǐ zhān yún hàn, hái chéng hòu qiè hú.
屢起瞻云漢,還成候挈壺。
qīng léi zhǐ yì kǔ, tíng shù yǒu qī wū.
清羸只益苦,庭樹有棲烏。
“秋中月遂孤”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