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玉枝攢霜葩”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見玉枝攢霜葩”全詩
旁有一株李,顏色慘慘似含嗟。
問之不肯道所以,獨繞百匝至日斜。
忽憶前時經此樹,正見芳意初萌牙。
奈何趁酒不省錄,不見玉枝攢霜葩。
泫然為汝下雨淚,無由反旆羲和車。
東風來吹不解顏,蒼茫夜氣生相遮。
冰盤夏薦碧實脆,斥去不御慚其花。
當春天地爭奢華,洛陽園苑尤紛拏。
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
日光赤色照未好,明月暫入都交加。
夜領張徹投盧仝,乘云共至玉皇家。
長姬香御四羅列,縞裙練帨無等差。
靜濯明妝有所奉,顧我未肯置齒牙。
清寒瑩骨肝膽醒,一生思慮無由邪。
作者簡介(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李花二首》韓愈 翻譯、賞析和詩意
旁邊有一棵李,
臉色暗淡似含啊。
問他不肯說出所用,只有圍繞百圈到日斜。
忽然想起以前經過這棵樹,正見劉芳的意見開始萌芽。
怎樣趁酒不省錄,
不見玉枝鮮花簇擁霜。
傷心地為你下降淚,無法返回羲和車。
東風來吹不知道顏,蒼茫夜氣生相互遮。
冰盤夏季推薦碧實際上脆弱,
排除不到慚愧的花。
在春天地爭奢侈華麗,洛陽園更紛紛孥。
誰將平地萬堆雪,
剪刻這連天花。
陽光照不喜歡紅色,第二個暫時進入都交給。
夜里領張徹投盧全,乘云一起到玉皇家。
長姬香御四排,
綢緞裙練巾沒有差別。
靜洗明化妝有俸祿,但我不肯把牙齒。
清冷透明骨肝膽醒,一生思想無法嗎。
* 此部分翻譯來自Baidu,僅供參考
“不見玉枝攢霜葩”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ǐ huā èr shǒu
李花二首
píng dàn rù xī yuán, lí huā shù zhū ruò jīn kuā.
平旦入西園,梨花數株若矜夸。
páng yǒu yī zhū lǐ,
旁有一株李,
yán sè cǎn cǎn shì hán jiē.
顏色慘慘似含嗟。
wèn zhī bù kěn dào suǒ yǐ, dú rào bǎi zā zhì rì xié.
問之不肯道所以,獨繞百匝至日斜。
hū yì qián shí jīng cǐ shù, zhèng jiàn fāng yì chū méng yá.
忽憶前時經此樹,正見芳意初萌牙。
nài hé chèn jiǔ bù xǐng lù,
奈何趁酒不省錄,
bú jiàn yù zhī zǎn shuāng pā.
不見玉枝攢霜葩。
xuàn rán wèi rǔ xià yǔ lèi, wú yóu fǎn pèi xī hé chē.
泫然為汝下雨淚,無由反旆羲和車。
dōng fēng lái chuī bù jiě yán, cāng máng yè qì shēng xiàng zhē.
東風來吹不解顏,蒼茫夜氣生相遮。
bīng pán xià jiàn bì shí cuì,
冰盤夏薦碧實脆,
chì qù bù yù cán qí huā.
斥去不御慚其花。
dāng chūn tiān dì zhēng shē huá, luò yáng yuán yuàn yóu fēn ná.
當春天地爭奢華,洛陽園苑尤紛拏。
shuí jiāng píng dì wàn duī xuě,
誰將平地萬堆雪,
jiǎn kè zuò cǐ lián tiān huā.
剪刻作此連天花。
rì guāng chì sè zhào wèi hǎo, míng yuè zàn rù dōu jiāo jiā.
日光赤色照未好,明月暫入都交加。
yè lǐng zhāng chè tóu lú tóng, chéng yún gòng zhì yù huáng jiā.
夜領張徹投盧仝,乘云共至玉皇家。
zhǎng jī xiāng yù sì luó liè,
長姬香御四羅列,
gǎo qún liàn shuì wú děng chà.
縞裙練帨無等差。
jìng zhuó míng zhuāng yǒu suǒ fèng, gù wǒ wèi kěn zhì chǐ yá.
靜濯明妝有所奉,顧我未肯置齒牙。
qīng hán yíng gǔ gān dǎn xǐng, yī shēng sī lǜ wú yóu xié.
清寒瑩骨肝膽醒,一生思慮無由邪。
“不見玉枝攢霜葩”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六麻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