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家卻不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僧家卻不云”全詩
水響常如雨,林寒忽聚云。
空房人暫宿,半夜雁初聞。
此處能通蕩,僧家卻不云。
分類:
作者簡介(徐照)
徐照(?~1211)南宋詩人。字道暉,一字靈暉,自號山民,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家境清寒,一生未仕,布衣終身,以詩游士大夫間,行跡扁及今湖南、江西、江蘇、四川等地。寧宗嘉定四年卒。徐照是“永嘉四靈”之一,其詩宗姚合、賈島,題材狹窄,刻意煉字煉句。他在《山中寄翁卷》中寫道:“吟有好懷忘瘦苦”,可見苦吟情狀。據葉適說,他是“四靈”中首先反對江西派而提倡晚唐詩的詩人。徐照有《促促詞》,通過農民與小吏的勞逸悲歡對比來揭露社會不平,有張籍、王建樂府詩意味,被不少選本選錄。但他主要寫近體詩,五律尤多。徐照一生有三種愛好:嗜苦茗、游山水、喜吟詠。死后朋友出錢為他安葬。
《游雁蕩山八首·寶冠寺》徐照 翻譯、賞析和詩意
《游雁蕩山八首·寶冠寺》是徐照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描繪了他游覽雁蕩山寶冠寺的景色和心境。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寶冠寺低矮狹窄,被石巖分隔一半。
水聲不斷,如同雨落;林間寒意,忽然聚成云。
空房中有游客短暫停留,半夜時分雁聲初聞。
此地雖然可以通行,但僧人卻沒有留下蹤跡。
《游雁蕩山八首·寶冠寺》通過對寶冠寺的描繪,展示了徐照在游覽雁蕩山時的所見所感。詩中的描寫充滿了自然景色和人文氛圍,給讀者帶來了一種靜謐與奇妙的感受。
詩中提到的寶冠寺被石巖分隔一半,寺基低且狹,這種地形布局給人一種幽靜、隱蔽的感覺。接著,詩人用水聲如雨、林寒聚云的描寫方式,表達了山間水聲和寒意的變幻多樣。這種景色的描繪,使讀者仿佛置身于寺廟旁的山林之間,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變幻。
詩中還描述了空房中游客的短暫停留和半夜時分初聞的雁聲。這些細節描寫增加了詩的情感層次,透露出一種寂寞與離愁之感。空房中的游客象征著過往的旅人,他們暫時駐足于此,感受寺廟和山林的寧靜。而半夜時分的雁聲則是一種寓意,暗示著人事的短暫和離別的必然。
最后兩句“此處能通蕩,僧家卻不云”,通過對景點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僧人離去的思考和感慨。雖然這個地方可以通行,但卻沒有僧人的蹤跡。這句話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暗示著人世間的繁華煩囂與寧靜禪意的對比。
總體而言,徐照的《游雁蕩山八首·寶冠寺》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示了雁蕩山寶冠寺的景色和情感氛圍。詩中憑借豐富的意象和情感表達,傳達了作者在山林間感受到的幽靜、離愁和禪意。讀者在閱讀這首詩時,可以感受到自然與人文的交融,以及人生的短暫與變幻。
“僧家卻不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óu yàn dàng shān bā shǒu bǎo guān sì
游雁蕩山八首·寶冠寺
sì jī dī qiě xiá, bàn bèi shí yán fēn.
寺基低且狹,半被石巖分。
shuǐ xiǎng cháng rú yǔ, lín hán hū jù yún.
水響常如雨,林寒忽聚云。
kōng fáng rén zàn sù, bàn yè yàn chū wén.
空房人暫宿,半夜雁初聞。
cǐ chù néng tōng dàng, sēng jiā què bù yún.
此處能通蕩,僧家卻不云。
“僧家卻不云”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二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