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忍喜天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忍喜天晴”全詩
指途期縣驛,問道趣王程。
不為柏人怯,聊尋葵戍盟。
征夫免泥淖,何忍喜天晴。
分類:
作者簡介(岳珂)
岳珂(公元1183~公元1243) ,南宋文學家。字肅之,號亦齋,晚號倦翁。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寓居嘉興(今屬浙江)。岳飛之孫,岳霖之子。宋寧宗時,以奉議郎權發遣嘉興軍府兼管內勸農事,有惠政。自此家居嘉興,住宅在金佗坊。嘉泰末為承務郎監鎮江府戶部大軍倉,歷光祿丞、司農寺主簿、軍器監丞、司農寺丞。嘉定十年(公元1217),出知嘉興。十二年,為承議郎、江南東路轉運判官。十四年,除軍器監、淮東總領。寶慶三年(公元1227),為戶部侍郎、淮東總領兼制置使。
《宵征》岳珂 翻譯、賞析和詩意
《宵征》是宋代詩人岳珂的作品。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宵夜出征,炬火照亮了整個河川,
前方的行軍隊伍聽到了鼓聲和鐘聲。
指引著前進的道路,前往縣驛,
詢問著前進的方向和目的地。
不為柏樹人所畏懼,
只是尋找著葵戍的盟約。
征戰的士兵避免了泥濘的困境,
卻不忍心因為晴朗的天氣而感到喜悅。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夜晚出征的場景,表達了士兵們在行軍途中的心境和情感。炬火的光亮照亮了黑暗中的河川,給人一種莊嚴而壯觀的感覺。鼓聲和鐘聲則象征著出征的號角和戰鼓,使士兵們倍感緊張和激動。詩人通過表達問路和目的地的細節,展現了士兵們對前方行程的期待和追求。詩中提到的柏樹人可能指的是柏樹精神,表示士兵們不會被困難和困境所嚇倒,他們尋求的只是堅守誓言和戰友間的盟約。最后兩句表達了士兵們避免泥濘困境的決心,但又感慨于晴朗的天氣不能輕易使他們忘記戰爭的殘酷與緊迫。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凝練的語言,描繪了士兵出征的場景和內心的情感。詩人將戰爭的殘酷與士兵們的心態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表達了對忠誠、勇敢和堅韌精神的歌頌。整首詩詞充滿了豪情壯志和對勇士的贊美,展現了宋代士兵的頑強和堅毅的精神風貌。
“何忍喜天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āo zhēng
宵征
jù huǒ yī chuān míng, qián qū tīng gǔ zhēng.
炬火一川明,前驅聽鼓鉦。
zhǐ tú qī xiàn yì, wèn dào qù wáng chéng.
指途期縣驛,問道趣王程。
bù wéi bǎi rén qiè, liáo xún kuí shù méng.
不為柏人怯,聊尋葵戍盟。
zhēng fū miǎn ní nào, hé rěn xǐ tiān qíng.
征夫免泥淖,何忍喜天晴。
“何忍喜天晴”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