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說家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只是說家鄉”全詩
奔流疑激電,驚浪似浮霜。
夢覺燈生暈,宵殘雨送涼。
如何連曉語,只是說家鄉?
作者簡介(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宿龍宮灘翻譯及注釋
翻譯
浩浩蕩蕩的流水,在灘頭時抑時揚。奔馳的流水令人疑心是閃電劃過,驚起的白浪就象是浮霜一般潔凈。
大夢醒來,只覺油燈罩著一輪光圈,深宵將盡,微雨送來清新的涼爽。為什么我們通宵達旦的談語,說來說去都是說的家鄉瑣事?
注釋
⑴龍宮灘:在廣東省陽山縣陽溪上。
⑵湯湯(shāng):大水急流的樣子。
⑶抑:低。更:又。 揚:高。
⑷激電:電閃雷鳴。
⑸驚浪:大浪。浮霜:浪頭的泡沫白如浮霜。
⑹夢覺:夢醒。暈:燈照水氣而生的暈圈。
⑺宵殘:天亮之前。
⑻連曉語:夜間說話到天亮。
⑼“只是說家鄉?”:出自《韓愈集》,而在《韓昌黎詩文研釋》里寫的是“一半是思鄉”。
宿龍宮灘賞析
該詩前四句是寫龍宮灘之險奇,接下面兩句則是詩人觸景生情,景心互動,產生了共鳴。特別是那“宵殘雨送涼”之句,天將破亮,可還是浙浙瀝瀝地下著小雨,小雨送涼,這個“涼”字在此既是寫實又是寫感。陽山是個山區,氣候宜人,加之龍宮灘這個特殊之地,又是“宵殘”之時,確實是個地道的“涼”。再個是詩人含冤遭貶陽山一年之多,滿腹的委屈和壓抑,平時猶如一把無名之火,燃燒在心頭,終焦躁不安。今幸遏大赦,當然自覺自待,“涼”在心頭了。這一個“涼”字寫活了詩人獨享的快意。
該詩最后兩句寫到:“如何連曉語,一半是思鄉。”此景此地,此時此情,一旦夢醒,自然會心情激動,睡意全無,打開開心的話匣,套套不覺一直說到天亮,說的是故鄉河陽老家都是他最最思念的地方。該詩另一半想必是他回朝后,要大展宏圖,實現他不懈追求的宏愿。[6] 該詩情景相融,渾然一體,主題明朗,語序流暢,是歷代中華詩詞中一枝獨秀的奇花。
此詩中寫盡了水勢之浩蕩,波濤之洶涌,驚濤令人如聞獅吼,駭浪激流快如閃電。就連經驗豐富、見過無數大風大浪的船老大,對此情景也不敢掉以輕心。
宿龍宮灘創作背景
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德宗死,唐順宗李誦即位,大赦天下。韓愈遇赦北上,離開陽山途經龍宮灘時見其景險奇,觸景生情。于是便作了此詩。“只是說家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ù lóng gōng tān
宿龍宮灘
hào hào fù shāng shāng, tān shēng yì gèng yáng.
浩浩復湯湯,灘聲抑更揚。
bēn liú yí jī diàn, jīng làng shì fú shuāng.
奔流疑激電,驚浪似浮霜。
mèng jué dēng shēng yūn, xiāo cán yǔ sòng liáng.
夢覺燈生暈,宵殘雨送涼。
rú hé lián xiǎo yǔ, zhǐ shì shuō jiā xiāng?
如何連曉語,只是說家鄉?
“只是說家鄉”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