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士牽俗來何時”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俗士牽俗來何時”全詩
祝融峰下一回首,即是此生長別離。
分類:
作者簡介(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別盈上人》韓愈 翻譯、賞析和詩意
《別盈上人》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山僧愛山出無期,
俗士牽俗來何時。
祝融峰下一回首,
即是此生長別離。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山僧和俗士兩種不同生活方式的思考和比較。山僧熱愛山水,選擇了遠離塵囂的生活,他并不限于某個期限,可以長久地在山中修行。而俗士則被世俗的瑣事所束縛,不知何時才能擺脫這些紛擾。當作者回首祝融峰下,意味著他要離開山岳之地,與山僧分別,進入俗世。這個分別不僅僅是此生的別離,也象征著對于不同生活方式的選擇和放棄。
賞析:
這首詩以對比的手法,通過山僧和俗士的對比來表達作者的思考和選擇。山僧象征著追求內心寧靜和超脫塵世的精神追求,而俗士則代表著被世俗所困擾的生活狀態。作者通過對這兩種生活方式的描繪,表達了自己對于追求內心寧靜和遠離塵囂的向往,同時也意識到自己必須回到現實生活中。
祝融峰是一座位于湖南岳陽的名山,它的存在為詩中的分別提供了背景和象征意義。當作者回首祝融峰下,他需要面對離別和現實的挑戰。這種別離不僅僅是兩種生活方式的選擇,還體現了一個人在人生旅途中所面臨的離別和選擇。
整首詩通過簡潔而富有形象的語言,展示了作者對于內心追求和現實選擇之間的矛盾和思考。它呼應了唐代文人士人格的矛盾和掙扎,也反映了韓愈個人對于修身養性與社會責任的思考。這首詩以簡潔而深刻的表達方式,將讀者帶入了作者內心的掙扎和抉擇中,引發人們對于人生意義和兩種不同生活方式的思考。
“俗士牽俗來何時”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ié yíng shàng rén
別盈上人
shān sēng ài shān chū wú qī, sú shì qiān sú lái hé shí.
山僧愛山出無期,俗士牽俗來何時。
zhù róng fēng xià yī huí shǒu, jí shì cǐ shēng zhǎng bié lí.
祝融峰下一回首,即是此生長別離。
“俗士牽俗來何時”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