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怪虛窗徹夜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疑怪虛窗徹夜明”全詩
雖知樂歲無捐瘠,尚恐祁寒有怨情。
天地渾淪方返樸,國家霈澤正哀惸。
區區甚愿祈三白,只怕人閒忌滿盈。
分類: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和史司直韻五首》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史司直韻五首》是宋代吳潛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疑怪虛窗徹夜明,
曉看積雪與階平。
雖知樂歲無捐瘠,
尚恐祁寒有怨情。
詩詞以描寫冬夜中的景象為起點,通過虛窗透出的明亮燈光形成了一種神秘而怪異的氛圍。清晨時,作者看著積雪與臺階齊平,展現了嚴寒的冬季景象。詩人意識到盡管新年的樂趣并沒有減損,但他仍擔心農田的寒冷會導致農作物歉收,引發人們的怨言和不滿。
天地渾淪方返樸,
國家霈澤正哀惸。
區區甚愿祈三白,
只怕人閒忌滿盈。
接下來,詩人以天地和國家的命運表達了深沉的憂慮。他認為天地萬物正在失去原有的寧靜和純樸,而國家也正面臨危機和動蕩。作者表達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禱告神靈,尋求保佑。然而,他擔心人們的私心雜念會妨礙祈禱的效果,因為人們常常因貪婪和私欲而忽視公共利益。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景觀和社會現實,抒發了作者對冬季寒冷和國家動蕩的擔憂之情。詩人用簡練而準確的語言,表達了他對社會風氣的憂慮和對國家命運的關切。整首詩詞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展示了宋代士人對社會現實的敏銳觀察和獨特思考。
“疑怪虛窗徹夜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shǐ sī zhí yùn wǔ shǒu
和史司直韻五首
yí guài xū chuāng chè yè míng, xiǎo kàn jī xuě yǔ jiē píng.
疑怪虛窗徹夜明,曉看積雪與階平。
suī zhī lè suì wú juān jí, shàng kǒng qí hán yǒu yuàn qíng.
雖知樂歲無捐瘠,尚恐祁寒有怨情。
tiān dì hún lún fāng fǎn pǔ, guó jiā pèi zé zhèng āi qióng.
天地渾淪方返樸,國家霈澤正哀惸。
qū qū shén yuàn qí sān bái, zhǐ pà rén xián jì mǎn yíng.
區區甚愿祈三白,只怕人閒忌滿盈。
“疑怪虛窗徹夜明”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二蕭 (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