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年曾授此東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丁年曾授此東州”全詩
七上八下忽九閏,十洲三島終一游。
人言官貴體當重,自笑兒癡病未瘳。
只為君恩深莫報,明年春盡得歸不。
分類: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分定》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分定》是吳潛所作的一首詩詞,屬于宋代文學作品。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分定》
丁年曾授此東州,
懇懇箋天得罷休。
七上八下忽九閏,
十洲三島終一游。
人言官貴體當重,
自笑兒癡病未瘳。
只為君恩深莫報,
明年春盡得歸不。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自身官職的感慨和對君恩的感激之情。詩中描述了作者在東州任職多年的經歷,他懇切地請求上天結束自己的官職,因為他已經歷了許多波折和變故,但最終卻只是四處流浪。人們常說官職地位應當重要,然而作者自嘲自己像是一位癡病的兒童,始終沒有康復。他深感自己對君恩的恩情無以為報,明年春天也許就無法再回到家鄉了。
賞析:
《分定》通過對作者官職經歷的描繪,展示了一個官員在歷經滄桑后的苦悶和無奈之情。詩中的描寫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內心的痛苦和無助,情感直接而真實。作者以自嘲的口吻,將自己比喻為癡病的兒童,表達了自己在官場中的困境和無能為力的感受。最后兩句詩以深情的筆觸,表達了對君恩深厚的感激和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整首詩以簡潔、凝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內心的糾結和無奈,給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共鳴。
“丁年曾授此東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ēn dìng
分定
dīng nián céng shòu cǐ dōng zhōu, kěn kěn jiān tiān de bà xiū.
丁年曾授此東州,懇懇箋天得罷休。
qī shàng bā xià hū jiǔ rùn, shí zhōu sān dǎo zhōng yī yóu.
七上八下忽九閏,十洲三島終一游。
rén yán guān guì tǐ dāng zhòng, zì xiào ér chī bìng wèi chōu.
人言官貴體當重,自笑兒癡病未瘳。
zhǐ wèi jūn ēn shēn mò bào, míng nián chūn jǐn dé guī bù.
只為君恩深莫報,明年春盡得歸不。
“丁年曾授此東州”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