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如身在鷲峰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恍如身在鷲峰前”全詩
筑涂成宅能移地,疊石為山欲奪天。
綠萼枝方停曉鳳,白楊樹已咽寒蟬。
達人大觀緣如此,萬事都來付且然。
分類: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四用出郊韻三首》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四用出郊韻三首》是宋代吳潛的一首詩詞。這首詩以描繪自然景色為主題,通過運用比喻和夸張手法,展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一望平湖萬頃連,
恍如身在鷲峰前。
筑涂成宅能移地,
疊石為山欲奪天。
譯文:
遠望平靜的湖泊連綿無盡,
仿佛置身在鷲峰之前。
修建房屋能夠改變地貌,
堆砌石頭仿佛要奪取天際。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湖泊和山峰為背景,通過描繪自然景觀展示了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詩人通過運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將筑涂成宅、疊石為山的能力與超凡的能力相提并論。他描繪了湖泊連綿無盡的景象,使人感受到廣袤的壯麗景色,仿佛置身于鷲峰之前的廣闊世界中。詩人通過描述人類的建筑和造山能力,展示了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同時也表達了對大自然壯麗景色的贊美之情。
詩中的"筑涂成宅能移地,疊石為山欲奪天"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將人類的建筑能力和造山能力形容得極為強大,表達了人類與自然相互作用的力量。這種夸張的描述方法,使詩歌充滿了豪情壯志,同時也展示了宋代人們對自然景觀的景仰之情。
最后兩句"達人大觀緣如此,萬事都來付且然"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景觀的欣賞和對自然與人類相互關系的思考。詩人認為只有具備遠大眼光的人才能欣賞到如此壯麗的景色,他們將萬事萬物都看作是命運的安排,接受并順從其中。
這首詩以宏大的景觀描繪和夸張的修辭手法展示了自然景色的壯麗和人類的智慧,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贊美和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整體上,這首詩詞充滿了豪情壯志和對自然景觀的景仰之情。
“恍如身在鷲峰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ì yòng chū jiāo yùn sān shǒu
四用出郊韻三首
yī wàng píng hú wàn qǐng lián, huǎng rú shēn zài jiù fēng qián.
一望平湖萬頃連,恍如身在鷲峰前。
zhù tú chéng zhái néng yí dì, dié shí wèi shān yù duó tiān.
筑涂成宅能移地,疊石為山欲奪天。
lǜ è zhī fāng tíng xiǎo fèng, bái yáng shù yǐ yàn hán chán.
綠萼枝方停曉鳳,白楊樹已咽寒蟬。
dá rén dà guān yuán rú cǐ, wàn shì dōu lái fù qiě rán.
達人大觀緣如此,萬事都來付且然。
“恍如身在鷲峰前”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