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桃笙時便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昨夜桃笙時便背”全詩
人在兩閒元有事,天於萬類豈無情。
焦枯蒙潤物蘇醒,昏悶得涼身泰平。
昨夜桃笙時便背,定應收捲向金莖。
分類: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喜雨二解》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喜雨二解》是宋代吳潛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喜雨二解
須知造化自心生,
風雨云雷特踐形。
人在兩閒元有事,
天於萬類豈無情。
焦枯蒙潤物蘇醒,
昏悶得涼身泰平。
昨夜桃笙時便背,
定應收捲向金莖。
中文譯文:
應該明白,萬物的生成源自內心的造化,
風雨、云雷都是自然界特有的表現形式。
人們的生活有起有落,但天地間的萬物怎會沒有感情。
焦枯的物體得到滋潤而蘇醒,
昏暗的氣氛變得涼爽宜人,身心安寧。
昨夜桃花的歡樂聲已逐漸遠去,
定會卷入金色的莖干之中。
詩意和賞析:
《喜雨二解》描繪了自然界中的雨水對大地和人們生活的影響。詩詞開篇以“造化自心生”一句,表達了萬物生成的根源是來自人心的造化。接著,通過風雨、云雷等自然現象的特殊形式,揭示了自然界的獨特之處。詩人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寫,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展現了人與天地萬物的相互感應和依存關系。
詩中描繪了焦枯的物體得到滋潤而蘇醒的景象,暗示著困境中的人們在雨水的滋潤下,煥發生機,重新振作。而昏悶的氣氛得到涼爽的雨水洗滌后,身心得到寧靜與平和。這種意象的轉變,也可以理解為人們在困境中通過與自然的互動和調適,找到生活的平衡和安寧。
最后兩句描述了昨夜桃花的歡樂聲逐漸遠去,意味著美好時光的消逝。同時,通過“收卷向金莖”的表達,暗示了美好的事物也有結束的時刻,如同桃花的凋謝,生命的循環不息。
《喜雨二解》以自然景觀為背景,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主線,通過對自然現象的描寫和人類情感的抒發,傳遞出生命的循環和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系。這首詩詞通過簡潔的語言和意象的轉換,表達了對自然的敬畏和對人生的思考,給人以深思和啟迪。
“昨夜桃笙時便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ǐ yǔ èr jiě
喜雨二解
xū zhī zào huà zì xīn shēng, fēng yǔ yún léi tè jiàn xíng.
須知造化自心生,風雨云雷特踐形。
rén zài liǎng xián yuán yǒu shì, tiān yú wàn lèi qǐ wú qíng.
人在兩閒元有事,天於萬類豈無情。
jiāo kū méng rùn wù sū xǐng, hūn mèn dé liáng shēn tài píng.
焦枯蒙潤物蘇醒,昏悶得涼身泰平。
zuó yè táo shēng shí biàn bèi, dìng yīng shōu juǎn xiàng jīn jīng.
昨夜桃笙時便背,定應收捲向金莖。
“昨夜桃笙時便背”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一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