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飽不知身世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醉飽不知身世事”全詩
醉飽不知身世事,思量難報后皇恩。
垂髫牧子行牽父,戴白山翁坐擁孫。
卻笑東征西討客,龍堆萬里欲飛魂。
分類: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再用前韻各賦三解》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再用前韻各賦三解》
床頭酒熟氣烝噴,
嘉飯何妨置瓦盆。
醉飽不知身世事,
思量難報后皇恩。
垂髫牧子行牽父,
戴白山翁坐擁孫。
卻笑東征西討客,
龍堆萬里欲飛魂。
【中文譯文】
床頭的酒已經熟透,散發出芳香,
美味的飯菜何妨放在瓦盆里。
醉飽之時,不知曉世事的紛擾,
思索著如何回報后來的皇恩。
年幼的兒子領著父親去放牧,
白發蒼蒼的老人坐著抱著孫子。
然而,他們嘲笑那些東征西討的客人,
他們的心靈仿佛想要飛向遙遠的龍堆。
【詩意解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展現了生活中的幾個場景,同時蘊含著深刻的詩意。
詩人首先描繪了床頭的酒已經醇美熟透,散發出濃郁的香氣,而美味的飯菜則擺放在簡樸的瓦盆中,凸顯了樸素而恬靜的生活態度。這里,酒和飯象征著滿足和安寧,表達了對物質生活的知足和對日常生活的享受。
接下來,詩人表達了對世事的無知和對后來者的感激之情。醉飽之時,他不去思考世間的變幻和繁忙,而是心懷感恩,思索著如何回報后來者對自己的恩澤。這里,詩人通過自己的生活態度,表達了對后人的尊重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的重視。
詩的后半部分描繪了父子三代的生活場景。年幼的兒子領著父親去放牧,白發蒼蒼的老人則坐在一旁,抱著自己的孫子。這個場景展現了家庭的溫暖和親情的延續。父輩和子輩之間的互動,以及老人與孩子之間的深情相擁,呈現出家庭的和諧和幸福。
最后,詩人以一種嘲笑的口吻,諷刺那些頻繁出征的客人。他們東征西討,四處奔波,而詩人卻以一種超脫的姿態,暗示他們的內心追求應該超越物質的追逐,而是追尋靈魂的自由和升華。
【賞析】
這首詩以簡練的語言,通過對生活中一系列場景的描繪,展現了作者對生活的態度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在物質與精神之間,作者傾向于內心的滿足和靈魂的追求,強調家庭的溫暖和親情的延續。與此同時,通過對東征西討客人的嘲笑,作者向讀者傳遞了一種超脫塵世的心態,呼喚人們追求內心的自由和升華。
整體而言,這首詩通過簡練而富有意境的語言,描繪了樸素而恬靜的生活場景,表達了對物質生活的知足和對日常生活的享受。同時,通過家庭的溫暖和親情的延續,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最后,通過對東征西討客人的嘲笑,呼喚人們超越物質追求,追尋內心的自由和升華。這首詩詞在細膩的描繪中蘊含著深刻的詩意,喚起讀者對生活的思考和對內心追求的關注。
“醉飽不知身世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ài yòng qián yùn gè fù sān jiě
再用前韻各賦三解
chuáng tóu jiǔ shú qì zhēng pēn, jiā fàn hé fáng zhì wǎ pén.
床頭酒熟氣烝噴,嘉飯何妨置瓦盆。
zuì bǎo bù zhī shēn shì shì, sī liang nán bào hòu huáng ēn.
醉飽不知身世事,思量難報后皇恩。
chuí tiáo mù zi xíng qiān fù, dài bái shān wēng zuò yōng sūn.
垂髫牧子行牽父,戴白山翁坐擁孫。
què xiào dōng zhēng xī tǎo kè, lóng duī wàn lǐ yù fēi hún.
卻笑東征西討客,龍堆萬里欲飛魂。
“醉飽不知身世事”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