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米官司粒料乾”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輸米官司粒料乾”全詩
場圃事興把扒穴,田疇功畢桔槔殘。
上租郎主丘丘定,輸米官司粒料乾。
雖是太平今有象,愿陳七月述艱難。
分類: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劭農三首》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劭農三首》是宋代吳潛的一首詩詞。該詩描述了朝廷派遣勸農官前往田間地頭檢查農事的場景。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朝廷派遣勸農官,
一同前往郊原巡視。
開墾農田的工作展開,
桔槔殘留著勞作的痕跡。
上級官員規定了征收租稅的標準,
糧食官員負責糧食的統計。
盡管現在是太平盛世,
但愿能將七月的艱辛陳述出來。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宋代朝廷派遣勸農官前往田間地頭檢查農事的情景。詩中反映了政府關注農業生產的態度,強調了農田開墾、農作物的種植和糧食的征收等重要工作。作者通過描寫農田勞作的辛苦和收獲后的喜悅,表達了對艱辛勞作的敬意和對豐收的期望。盡管當時是太平盛世,但作者依然希望能夠銘記七月的艱難,不忘農民的辛勤付出。
賞析:
《劭農三首》以平易近人的語言描繪了農田勞作的場景,直接表達了作者對農民勞動的贊美和關注。詩中運用了一系列簡潔明快的詞語,如“巡視”、“開墾”、“勞作的痕跡”等,形象地展示了農田的景象和農民的辛勤勞作。通過對具體工作的描寫,詩中蘊含了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和對農民的關懷。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盡管時代太平,作者仍希望能夠記住農民辛勤勞動的艱難,不忘他們的付出。整首詩詞既表達了對農業的重視,又體現了對農民的關懷和尊重,展現了作者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輸米官司粒料乾”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ào nóng sān shǒu
劭農三首
cháo tíng chà xià quàn nóng guān, tóng xiàng jiāo yuán diǎn jiǎn kàn.
朝廷差下勸農官,同向郊原點檢看。
cháng pǔ shì xìng bǎ bā xué, tián chóu gōng bì jié gāo cán.
場圃事興把扒穴,田疇功畢桔槔殘。
shàng zū láng zhǔ qiū qiū dìng, shū mǐ guān sī lì liào gān.
上租郎主丘丘定,輸米官司粒料乾。
suī shì tài píng jīn yǒu xiàng, yuàn chén qī yuè shù jiān nán.
雖是太平今有象,愿陳七月述艱難。
“輸米官司粒料乾”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