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郡衣冠盛”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東郡衣冠盛”全詩
諸科唐取士,數路漢得人。
鳴鹿殷勤意,攀龍變化身。
若為明主獻,忠讜要披陳。
分類: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諸路發解勸駕》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諸路發解勸駕》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吳潛。這首詩詞描繪了當時東郡地區人才輩出、士子們競相應考的盛景。詩中以鹿和龍為象征,表達了士子們渴望在明君統治下展現才華的愿望。
這首詩詞的譯文如下:
東郡的士人衣冠整齊,南宮的榜單更新鮮。
各個科目中唐朝選才,多條路上漢朝得人才。
鳴動的鹿象征著他們的熱切,攀附的龍演化著身姿。
如果能獻身于明君,忠誠的人們將脫胎換骨。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東郡地區士人們的衣冠整齊和南宮榜單的更新,展示了當時士子們踴躍參加科舉考試的繁榮景象。詩中以鹿和龍作為象征,鹿鳴表達了士子們渴望才能得以發揮的熱切心情,而攀附龍的形象則象征著他們希望能夠在明君的統治下展現自己的才華。最后兩句表達了士人們愿意為明君獻身,以忠誠之心來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
這首詩詞通過生動的比喻和深刻的意象,描繪了當時士人們的奮發向上和追求進步的精神風貌。它展示了科舉考試對于士人們的重要性,并表達了他們對于為國家效力的渴望和忠誠。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將當時社會的繁榮景象和士人們的心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東郡衣冠盛”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ū lù fā jiě quàn jià
諸路發解勸駕
dōng jùn yì guān shèng, nán gōng bǎng tiē xīn.
東郡衣冠盛,南宮榜帖新。
zhū kē táng qǔ shì, shù lù hàn dé rén.
諸科唐取士,數路漢得人。
míng lù yīn qín yì, pān lóng biàn huà shēn.
鳴鹿殷勤意,攀龍變化身。
ruò wéi míng zhǔ xiàn, zhōng dǎng yào pī chén.
若為明主獻,忠讜要披陳。
“東郡衣冠盛”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仄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仄韻) 去聲二十四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