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山子才翻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須彌山子才翻卻”全詩
須彌山子才翻卻,便是人天大法王。
分類: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又山偈就寄善知識》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又山偈就寄善知識》
譯文:
傳語當年白侍郎,
住行坐臥只尋常。
須彌山子才翻卻,
便是人天大法王。
詩意:
這首詩是宋代吳潛所作,題為《又山偈就寄善知識》。詩中描繪了一個尋常的白侍郎,他平凡地行走于世間,無論是在住宅、行路還是坐臥之間,都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然而,當他通達須彌山的智慧時,他便成為了人天間偉大的法王。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展現了一種智慧的境界和人生的轉變。通過描繪白侍郎的平凡和尋常,詩人表達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狀態,平凡而平凡。然而,當一個人獲得智慧,超越凡俗的境界時,他就能成為偉大的法王,擁有人間和天堂的權威和智慧。
詩中的"須彌山子"是佛教中的概念,代表無邊無際的智慧和境界。詩人通過這一形象,強調了智慧的重要性和超越世俗的力量。作者以簡練的語言和意象,將智慧的轉變與平凡生活的對比形成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到智慧的價值和力量。
這首詩啟示人們要追求智慧,超越平凡的生活狀態,擁有超越世俗的境界。它提醒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智慧的種子,并努力發展和培養它們,以成為擁有智慧和力量的人。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意義,通過對智慧和平凡生活的對比,給讀者帶來了深思和啟迪。
“須彌山子才翻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òu shān jì jiù jì shàn zhī shí
又山偈就寄善知識
chuán yǔ dāng nián bái shì láng, zhù xíng zuò wò zhǐ xún cháng.
傳語當年白侍郎,住行坐臥只尋常。
xū mí shān zǐ cái fān què, biàn shì rén tiān dà fǎ wáng.
須彌山子才翻卻,便是人天大法王。
“須彌山子才翻卻”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藥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