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拍板袖中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手中拍板袖中槌”全詩
寄語無門開道者,挑包便好出山來。
分類: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示慧開禪師頌二首》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示慧開禪師頌二首》是宋代吳潛所作的詩詞。這首詩描繪了禪師慧開的形象和行為,表達了對他的贊頌和寄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手中拍板袖中槌,
贏得逢場弄一回。
寄語無門開道者,
挑包便好出山來。
譯文:
手中拍板,袖中槌,
贏得每次都在逢場作樂。
向無門開道的禪師寄語,
拿起行囊,輕松離山而來。
詩意:
這首詩以描繪禪師慧開的形象為主線,通過描述他手中的拍板和袖中的槌,表達了他在逢場作樂的愉悅和自如。詩人寄語慧開,稱贊他是一個開啟禪門的導師,鼓勵他以輕松自在的心態離開山林,向更廣闊的世界擴展他的教誨。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勾勒出慧開禪師的形象和行為,通過手中的拍板和袖中的槌,生動地展現了他在逢場作樂的情景。這種表達方式既凸顯了禪師的風趣幽默,又突出了他超脫塵俗的境界。詩人通過寄語慧開,表達了對他的崇敬和肯定,認為他是無門禪宗的開創者,具有開啟禪門的智慧和能力。詩末的挑包便好出山來一句,則是鼓勵慧開禪師可以放下束縛,秉持輕松自在的心態,走出山林,將他的智慧和教誨傳播給更多的人。
整首詩通過簡潔明快的語言,展現了禪師慧開的特質和魅力,同時透過對禪師的贊頌和寄語,傳達了對他的敬意和鼓勵。這種贊美和寄語的方式,使得詩詞充滿了活力和激勵,讓讀者在欣賞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禪師的智慧和禪宗的力量。
“手中拍板袖中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ì huì kāi chán shī sòng èr shǒu
示慧開禪師頌二首
shǒu zhōng pāi bǎn xiù zhōng chuí, yíng de féng chǎng nòng yī huí.
手中拍板袖中槌,贏得逢場弄一回。
jì yǔ wú mén kāi dào zhě, tiāo bāo biàn hǎo chū shān lái.
寄語無門開道者,挑包便好出山來。
“手中拍板袖中槌”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