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覺狂鼯受指麾”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已覺狂鼯受指麾”全詩
北瞰登萊山不礙,東漸倭麗汛難期。
未須鷂鹢增威勢,已覺狂鼯受指麾。
敢謂虛名彈壓得,多應一念老天知。
分類: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閱城壁》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閱城壁》是宋代吳潛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環繞內江和外海的城墻,此時正是整修宅舍的時候。從北方俯瞰登上萊山,無法阻擋東方倭寇的猖獗。尚無需依靠鷂鹢增加威勢,已經感覺到狂鼯受到指揮的束縛。敢于說虛名所帶來的壓力已經得到了寬解,這多虧了老天的眷顧。
詩意:
《閱城壁》描繪了一幅宋代時期城墻內外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安寧和自身虛名的思考。詩中透露出對倭寇的憂慮和對國家安全的關切,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贏得虛名所帶來的榮譽和認可。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勾勒了城墻內外的景象。通過城墻的修繕和倭寇的肆虐,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安危的關切。詩人并沒有過多渲染戰爭的殘酷,而是以一種淡定的態度揭示了國家面臨的困境。詩中的鷂鹢和狂鼯象征著不同的力量,而這些力量都受到了某種形式的束縛,暗示了國家面臨的困難,并呼應了作者內心的焦慮。
在最后兩句中,作者表達了一種樂觀的情緒。他認為自己通過努力已經解脫了虛名所帶來的壓力,這是老天眷顧的結果。這種樂觀主義的態度反映了作者對自己能力和命運的自信,并呼應了宋代士人的價值觀念。
總體而言,《閱城壁》通過簡練的語言,將作者對國家和個人命運的關切與自信融為一體。它折射出宋代士人的思想境界和處世態度,同時也喚起讀者對歷史時期的思考和回憶。
“已覺狂鼯受指麾”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uè chéng bì
閱城壁
nèi jiāng wài hǎi sì zhōu wéi, zhèng shì chóu móu hù yǒu shí.
內江外海四周圍,正是綢繆戶牖時。
běi kàn dēng lái shān bù ài, dōng jiān wō lì xùn nán qī.
北瞰登萊山不礙,東漸倭麗汛難期。
wèi xū yào yì zēng wēi shì, yǐ jué kuáng wú shòu zhǐ huī.
未須鷂鹢增威勢,已覺狂鼯受指麾。
gǎn wèi xū míng tán yā dé, duō yīng yī niàn lǎo tiān zhī.
敢謂虛名彈壓得,多應一念老天知。
“已覺狂鼯受指麾”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