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逢天晚”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秋老逢天晚”全詩
升沈當此際,悵望與誰同。
遠樹沒歸鳥,寒莎泣候蟲。
所懷無晤處,彈指向西風。
分類: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郡城晚望》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郡城晚望》是宋代吳潛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郡城晚望
秋老逢天晚,
孤城倚碧空。
升沈當此際,
悵望與誰同。
遠樹沒歸鳥,
寒莎泣候蟲。
所懷無晤處,
彈指向西風。
中文譯文:
秋天老去,遇上了夜晚,
孤零零的城池依靠著蔚藍的天空。
太陽升起和沉落在這時刻,
我感到無比憂郁,無人能共享我的愁思。
遠處的樹上沒有歸巢的鳥兒,
凄涼的草地上哭泣著等待著蟲兒。
我所懷抱的心事無處傾訴,
只能隨著指尖飄向西風。
詩意和賞析:
《郡城晚望》描繪了秋天傍晚時分郡城的景象,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憂傷情感。
詩詞開篇以“秋老逢天晚”來描繪秋天的老去和夜晚的降臨,使人感受到時光的流轉和歲月的凋零。孤城倚碧空,形容郡城在遼闊的藍天下顯得孤獨無助,與周圍的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
下文中的“升沉當此際”表達了太陽升起和沉落的時刻,在這個特定的時間里,詩人感到沉重的心情和無盡的思念之情,無人能與其同感。遠處的樹上沒有歸鳥,寒莎(指草地)泣候蟲,進一步加深了詩中的凄涼氛圍,表現了自然界中萬物的寂寞和無奈。
最后兩句“所懷無晤處,彈指向西風”表達了詩人內心無法傾訴的心事,只能隨著指尖飄向西風,意味著無法尋找到傾訴的對象,無法抒發自己的苦悶和孤獨。
整首詩詞以秋天的景象為背景,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抒發內心情感,表達了詩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對于孤獨、無奈的思考。讀者在欣賞這首詩詞時,可以感受到其中流露出的孤寂和憂傷,以及對于人生和命運的感慨。
“秋老逢天晚”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ùn chéng wǎn wàng
郡城晚望
qiū lǎo féng tiān wǎn, gū chéng yǐ bì kōng.
秋老逢天晚,孤城倚碧空。
shēng shěn dāng cǐ jì, chàng wàng yǔ shuí tóng.
升沈當此際,悵望與誰同。
yuǎn shù méi guī niǎo, hán shā qì hòu chóng.
遠樹沒歸鳥,寒莎泣候蟲。
suǒ huái wú wù chù, tán zhǐ xiàng xī fēng.
所懷無晤處,彈指向西風。
“秋老逢天晚”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三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