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豳詩第幾章”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此為豳詩第幾章”全詩
鵓鴣喚雨蓑笠忙,春泥滑滑蒲稗長。
駕犁叱叱牛力強,高田低田齊下秧。
隔林人家炊黍香,有來馌者雙屨忙。
煮芹燒筍各有將,小休吾牛飯前岡。
共洗老瓦沽村場,相與醉語墻下桑。
此為豳詩第幾章,轉頭{左禾右罷}稏秋風黃。
嗚呼吾人讀書政如此,諸人讀書不如睡。
君不聞建隆圣人之玉音,者也之乎助何事。
分類:
作者簡介(方岳)

方岳(1199~1262),南宋詩人、詞人。字巨山,號秋崖。祁門(今屬安徽)人。紹定五年(1232)進士,授淮東安撫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趙葵淮南幕中參議官。后調知南康軍。后因觸犯湖廣總領賈似道,被移治邵武軍。后知袁州,因得罪權貴丁大全,被彈劾罷官。后復被起用知撫州,又因與賈似道的舊嫌而取消任命。
《題曹兄耕綠軒》方岳 翻譯、賞析和詩意
《題曹兄耕綠軒》是宋代方岳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煙蒼蒼,水茫茫。
遠處的煙霧蒼蒼,水面廣闊無邊。
鵓鴣喚雨蓑笠忙,春泥滑滑蒲稗長。
鵓鴣鳥呼喚著雨水,農民忙著戴上蓑衣和草帽,春天的泥土濕滑,蒲稗茂盛生長。
駕犁叱叱牛力強,高田低田齊下秧。
農民駕馭著犁,牛兒嘶鳴,力氣強勁,高地和低地一起下種秧苗。
隔林人家炊黍香,有來馌者雙屨忙。
隔著樹林,人家里飄來炊煮黍米的香氣,有前來享用的客人,忙著穿上草鞋匆匆趕來。
煮芹燒筍各有將,小休吾牛飯前岡。
煮菜芹菜,燒竹筍,各有各的烹飪技巧,稍事休息,我要給牛兒在飯前趕上山坡。
共洗老瓦沽村場,相與醉語墻下桑。
一起洗滌老瓦片,到村莊集市上賣出,相互間坐在墻下的桑樹下暢飲暢談。
此為豳詩第幾章,轉頭左禾右罷稏秋風黃。
這是《豳詩》的第幾章?轉過頭去,禾苗向左,收割完畢,稻秧在秋風下變黃。
嗚呼吾人讀書政如此,諸人讀書不如睡。
哀哉,我讀書的狀況就像這樣,其他人讀書不如安心入睡。
君不聞建隆圣人之玉音,者也之乎助何事。
難道你沒有聽聞建隆圣人的崇高言行嗎?這樣的人如何輔佐何事?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農田勞作和鄉村生活的場景,表達了農民辛勤勞作的景象和讀書無用的思考。詩中運用了豐富的農田農耕詞匯,如駕犁、牛力強、高田低田、煮芹燒筍等,展現了農民的辛勤勞作和豐收的喜悅。通過對自然景色和農耕生活的描寫,詩詞傳遞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樸實的生活情感。
詩的最后幾句表達了作者對讀書的反思,暗示了讀書的功用與價值。作者用一種幽默的方式,以農民的語調來諷刺讀書無用的觀點,強調了讀書與實際生活的對比。整首詩以樸實的語言和鮮明的形象展現了農田勞作和鄉村生活的真實情景,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對人生價值和讀書意義的深思。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題曹兄耕綠軒》以農田勞作和鄉村生活為背景,描繪了農民的辛勤勞作和豐收的喜悅,展現了樸實的鄉土氣息。通過對比讀書和農田勞作的價值,表達了作者對讀書價值的思考和反思。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樸實,傳達了作者對農民勞作和生活的贊美,以及對讀書與實際生活的思考。
“此為豳詩第幾章”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cáo xiōng gēng lǜ xuān
題曹兄耕綠軒
yān cāng cāng, shuǐ máng máng.
煙蒼蒼,水茫茫。
bó gū huàn yǔ suō lì máng, chūn ní huá huá pú bài zhǎng.
鵓鴣喚雨蓑笠忙,春泥滑滑蒲稗長。
jià lí chì chì niú lì qiáng, gāo tián dī tián qí xià yāng.
駕犁叱叱牛力強,高田低田齊下秧。
gé lín rén jiā chuī shǔ xiāng, yǒu lái yè zhě shuāng jù máng.
隔林人家炊黍香,有來馌者雙屨忙。
zhǔ qín shāo sǔn gè yǒu jiāng, xiǎo xiū wú niú fàn qián gāng.
煮芹燒筍各有將,小休吾牛飯前岡。
gòng xǐ lǎo wǎ gū cūn chǎng, xiāng yǔ zuì yǔ qiáng xià sāng.
共洗老瓦沽村場,相與醉語墻下桑。
cǐ wèi bīn shī dì jǐ zhāng, zhuǎn tóu zuǒ hé yòu bà yà qiū fēng huáng.
此為豳詩第幾章,轉頭{左禾右罷}稏秋風黃。
wū hū wú rén dú shū zhèng rú cǐ, zhū rén dú shū bù rú shuì.
嗚呼吾人讀書政如此,諸人讀書不如睡。
jūn bù wén jiàn lóng shèng rén zhī yù yīn, zhě yě zhī hū zhù hé shì.
君不聞建隆圣人之玉音,者也之乎助何事。
“此為豳詩第幾章”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