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弭矢箙”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弓弭矢箙”全詩
天厚黃德,狙獷服。
甲之櫜,弓弭矢箙。
皇旅靖,敵逾蹙。
自亡其徒,匪予戮。
屈rH猛,虔栗栗。
縻以尺組,啖以秩。
黎之陽,土茫茫。
富兵戎,盈倉箱。
乏者德,莫能享。
驅豺兕,授我疆。
分類: 抒情
作者簡介(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杰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后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并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杰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唐鐃歌鼓吹曲十二篇·唐既受命李密自敗…為獸之窮第二》柳宗元 翻譯、賞析和詩意
《唐鐃歌鼓吹曲十二篇·唐既受命李密自敗…為獸之窮第二》是唐代柳宗元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獸之窮,奔向大麓。
天厚黃德,狙獷服。
甲之櫜,弓弩矢箙。
皇旅靖,敵逾蹙。
自亡其徒,非我所屠。
屈伸猛獸,謙卑而戰栗。
以尺組束縛,以秩序安撫。
黎民遭受戰火,土地茫茫。
富有兵器與戰爭,糧倉箱子充盈。
沒有德行的人,無法享受和平。
追逐豺狼和熊羆,賦予我邊疆。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個獸群走投無路的悲慘景象,它們奔向大山,逃離了原有的領地。在這個描述中,柳宗元通過描繪動物的逃亡,隱喻了動蕩時期人民的困境和國家的動蕩局勢。詩中出現的"天厚黃德"指的是天命厚重,黃帝的威儀,顯示了作者對天命的敬畏之情。"狙獷服"表達了獸群逃亡時的慌亂和不安。"甲之櫜,弓弩矢箙"表明了獸群在逃亡過程中所面臨的威脅和危險,而"皇旅靖,敵逾蹙"則描繪了人類力量的強大和對敵人的壓倒性勝利。
詩中的"自亡其徒,非我所屠"表達了作者對獸群命運的無奈,他并不是它們的屠戮者。"屈伸猛獸,謙卑而戰栗"描述了動物在逃亡中的委曲與恐懼。"以尺組束縛,以秩序安撫"揭示了人類對動物的控制和統治,通過尺度和秩序來維持社會的穩定。
接下來的幾句描繪了人民的困境和社會的不公,有些人占有豐富的兵器和糧食,而一些弱者卻無法享受到和平和安定。最后兩句"驅豺兕,授我疆"表達了作者對國家邊疆的擔憂和對國家安寧的期望,希望通過擊退敵人來保衛疆土。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動物逃亡的描繪,寓意了唐代社會的動蕩和人民的苦難。同時,作者也通過對人類與動物關系的思考,表達了對社會秩序和和平的追求,以及對國家安危的關切。這首詩詞在形象描寫和寓意的表達上都具有深刻的意義,展示了柳宗元獨特的藝術才華和對社會現實的關注。
“弓弭矢箙”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áng náo gē gǔ chuī qū shí èr piān táng jì shòu mìng lǐ mì zì bài wèi shòu zhī qióng dì èr
唐鐃歌鼓吹曲十二篇·唐既受命李密自敗…為獸之窮第二
shòu zhī qióng, bēn dà lù.
獸之窮,奔大麓。
tiān hòu huáng dé, jū guǎng fú.
天厚黃德,狙獷服。
jiǎ zhī gāo, gōng mǐ shǐ fú.
甲之櫜,弓弭矢箙。
huáng lǚ jìng, dí yú cù.
皇旅靖,敵逾蹙。
zì wáng qí tú, fěi yǔ lù.
自亡其徒,匪予戮。
qū rH měng, qián lì lì.
屈rH猛,虔栗栗。
mí yǐ chǐ zǔ, dàn yǐ zhì.
縻以尺組,啖以秩。
lí zhī yáng, tǔ máng máng.
黎之陽,土茫茫。
fù bīng róng, yíng cāng xiāng.
富兵戎,盈倉箱。
fá zhě dé, mò néng xiǎng.
乏者德,莫能享。
qū chái sì, shòu wǒ jiāng.
驅豺兕,授我疆。
“弓弭矢箙”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
韻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