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報秋來雁幾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為報秋來雁幾行”全詩
林邑東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湯。
蒹葭淅瀝含秋霧,橘柚玲瓏透夕陽。
非是白蘋洲畔客,還將遠意問瀟湘。
作者簡介(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杰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后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并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杰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得盧衡州書因以詩寄翻譯及注釋
翻譯
你處在臨蒸,也用不著嘆息身處在炎熱的南方,秋天到來時還有幾行大雁到你那里棲息。
真正的南方,像林邑,曲折的山勢像劍戟般高聳;像牂牁,南流的水像開水一樣滾燙。
正是淅瀝的蘆葦含著秋霧的時候,也正是玲瓏的橘柚透著夕陽的色澤之際。
我雖然不是江南白蘋洲般的游客,仍然寄上這首詩,來表達對瀟湘水邊的你的遙遠祝福。
注釋
盧衡州:名字不詳,當為出守衡州刺史的盧姓友人。衡州,今湖南衡陽市。
臨蒸:衡陽舊名,縣城東傍湘江,北背蒸水。
炎方:南方炎熱之地。
雁幾行:衡陽有回雁峰,相傳每年秋天大雁南飛至此不再南去,到第二年春天再往北飛。這里一則勸慰盧衡州莫嘆南方之炎熱,一則詢問秋來大雁來衡的景況。
林邑:古地名,治所北臨驥州,在今越南境內。
戟(jǐ):古兵囂的一種,長桿頂端裝有月牙形的利刃。
牂牁(zāng kē):古郡名,轄境約當今貴州大部、云南東部,廣西西北部。又,水名,即牂牁江,流經廣西,至廣州入海。
湯:熱水。
蒹葭(jiān jiā):一名荻,即蘆葦。
漸瀝(xī lì),風吹蘆葦的聲響。
柚,橘類果木,即柚子。
白蘋洲畔客:指南朝詩人柳惲,柳惲字文暢,河東人,工詩善琴,后貶吳興太守,作《江南曲》云:”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
瀟湘:湖南境內的兩條水名,這里代指在湖南為官的盧衡州。
得盧衡州書因以詩寄鑒賞
首聯點出友人在之前的來信中講了很多有關衡陽這個地方不好的牢騷話,表示難以忍受衡陽這個地方。詩人回信后告訴他不要這樣悲觀地想。秋來雁至,正好可借雁寄語。
頷聯寫出柳州地形復雜,氣候炎熱,若拿柳州與衡陽相比,環境更難以忍受,然而詩人自己都已經適應了,那么友人就不應該再有不滿的情緒了。
頸聯寫衡陽一帶美好的景色,對偶工整,色澤明麗,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尾聯詩人引用典故,勸勉友人,回應了前文,讓人頓感詩意渾成。
此詩內含悲情而意悠境遠,首聯的“為報秋親雁幾行”和尾聯的“還將遠意問瀟湘”,均有高朗舒暢、風情搖曳之致。前四句是接來書后對柳州居地的“報”,后四句是因思念友人而對衡州一地的“問”,一“報”一“問”,正好將全詩綰合起來,最能見出作者的作意及其在句法、結構安排上的技巧。
得盧衡州書因以詩寄創作背景
據宋人韓醇《詁訓柳集》卷四十二考證,這首詩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秋。當過衡州刺史的盧姓友人寫信給柳宗元,抱怨所在的衡陽氣候炎熱難耐,詩人在答詩中以柳州之惡劣勸慰身在瀟湘的友人知足常樂。“為報秋來雁幾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é lú héng zhōu shū yīn yǐ shī jì
得盧衡州書因以詩寄
lín zhēng qiě mò tàn yán fāng, wèi bào qiū lái yàn jǐ xíng.
臨蒸且莫嘆炎方,為報秋來雁幾行。
lín yì dōng huí shān shì jǐ, zāng kē nán xià shuǐ rú tāng.
林邑東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湯。
jiān jiā xī lì hán qiū wù, jú yòu líng lóng tòu xī yáng.
蒹葭淅瀝含秋霧,橘柚玲瓏透夕陽。
fēi shì bái píng zhōu pàn kè, hái jiāng yuǎn yì wèn xiāo xiāng.
非是白蘋洲畔客,還將遠意問瀟湘。
“為報秋來雁幾行”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平韻) 下平八庚 (仄韻) 上聲二十四迥 (仄韻) 去聲二十四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