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者常回首”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識者常回首”全詩
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藪。
道為自然貴,名是無窮壽。
瑤壇在此山,識者常回首。
分類:
作者簡介(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善卷壇下作(在柱山上)》劉禹錫 翻譯、賞析和詩意
《善卷壇下作(在柱山上)》是唐代文人劉禹錫的作品。它描述了作者在柱山上所看到的景象,表達了對道德和自然的贊美和敬仰。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先生見堯心,相與去九有。
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藪。
道為自然貴,名是無窮壽。
瑤壇在此山,識者常回首。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描繪柱山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道德、自然和長壽的思考和敬仰。
首先,詩中提到了一個"先生",他是見過堯帝(古代中國的名君)之心,與作者一同前去"九有"(九有亦為傳說中的仙境)。這暗示了作者追求道德和精神境界上的升華,希望能夠達到超凡脫俗的境地。
接下來,詩中描述了人民生活幸福安定,表現出社會的治理有方。而作為一個士人,作者在這個繁華世界中找到了心靈的安靜之地——安林藪。這是一種對個人自我修養和心靈歸宿的渴望和追求。
詩的最后部分強調了道德的價值和名聲的長久。它說道,道是自然的重要,而名聲則具有無窮無盡的壽命。這里的道指的是道德的原則和準則,暗示了作者對道德行為的重視和尊崇。
整首詩通過描繪柱山的奇特景象,表達了作者對道德和自然的崇敬之情。柱山被描繪為道的象征,人們對其心懷敬畏。詩中的景物描寫含有神秘色彩,給人以超凡出世和寧靜安詳的感覺。
《善卷壇下作(在柱山上)》以簡潔精練的語言展示了作者對道德和自然的思考和追求,蘊含了崇尚道德和回歸自然的哲學觀念。它通過描繪柱山景象,表達了對道德和精神境界的向往,并突顯了道德的價值和名聲的長久。這首詩提供了人們對道德和自然關系的思考,并呼吁人們追求內心的安寧和道德的高尚。
“識者常回首”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àn juàn tán xià zuò zài zhù shān shàng
善卷壇下作(在柱山上)
xiān shēng jiàn yáo xīn, xiāng yǔ qù jiǔ yǒu.
先生見堯心,相與去九有。
sī mín jì yǐ zhì, wǒ dé ān lín sǒu.
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藪。
dào wèi zì rán guì, míng shì wú qióng shòu.
道為自然貴,名是無窮壽。
yáo tán zài cǐ shān, shí zhě cháng huí shǒu.
瑤壇在此山,識者常回首。
“識者常回首”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