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英會上十三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耆英會上十三人”全詩
洛陽牡丹非昔比,妖怪百出年年新。
我見此圖淚如雨,諸老翩然過何許。
何時夢見洛陽春,鄭公插花潞公舞。
分類:
《題耆英圖》趙文 翻譯、賞析和詩意
《題耆英圖》是宋代趙文所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以描繪耆英會的場景為主題,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轉和洛陽春景的思念之情。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耆英會上十三人,
當時世道如初春。
洛陽牡丹非昔比,
妖怪百出年年新。
我見此圖淚如雨,
諸老翩然過何許。
何時夢見洛陽春,
鄭公插花潞公舞。
詩意和賞析:
《題耆英圖》描繪了耆英會的場景,耆英們的聚會讓作者回憶起過去的歲月。首句“耆英會上十三人”,耆英指的是年長而有才華的人,他們聚在一起,讓整個場景顯得莊重而有文化氣息。接著的“當時世道如初春”,比喻當時的社會環境像是初春一般,充滿著希望和活力。
接下來,作者提到了洛陽的牡丹。他說“洛陽牡丹非昔比”,說明洛陽的牡丹已經不同以往,可能是在形容洛陽的繁華已經不再,牡丹的美麗也已經不及過去。而后一句“妖怪百出年年新”,則表達了社會上各種奇特、怪異的現象層出不窮,每年都有新的事物出現,似乎也在暗示著世道的變遷。
在看到這幅圖畫時,作者淚如雨下,表達了他對過去時光的留戀和無盡的思念之情。諸老“翩然過何許”,形容耆英們自如而優雅地走過畫面,似乎是在向作者傳遞著某種信息或者訊息。這里的“何許”也可以理解為在哪里,暗示了作者對這些耆英的向往和追尋。
最后兩句“何時夢見洛陽春,鄭公插花潞公舞”,表達了作者對洛陽春景的渴望和憧憬。他希望能夠夢見洛陽的春天,想象鄭公插花、潞公舞蹈的美好場景,從而體驗到洛陽春的繁華和喜悅。
整首詩通過對耆英會的描繪,以及對洛陽春景和過去時光的回憶,表達了作者對時光的流轉和美好事物的懷念之情,同時也展示了對未來的向往和希望。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豐富的情感和意境,給人以深思和回味。
“耆英會上十三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qí yīng tú
題耆英圖
qí yīng huì shàng shí sān rén, dāng shí shì dào rú chū chūn.
耆英會上十三人,當時世道如初春。
luò yáng mǔ dān fēi xī bǐ, yāo guài bǎi chū nián nián xīn.
洛陽牡丹非昔比,妖怪百出年年新。
wǒ jiàn cǐ tú lèi rú yǔ, zhū lǎo piān rán guò hé xǔ.
我見此圖淚如雨,諸老翩然過何許。
hé shí mèng jiàn luò yáng chūn, zhèng gōng chā huā lù gōng wǔ.
何時夢見洛陽春,鄭公插花潞公舞。
“耆英會上十三人”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