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持衡論亦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史氏持衡論亦工”全詩
不向追亡羨蕭相,卻于援死著滕公。
豈知并績三人杰,皆自當時一語功。
后世人材自戕賊,炎涼安得古人風。
分類:
《知遇》華岳 翻譯、賞析和詩意
《知遇》是宋代華岳所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淮陰西漢一位英雄,
史氏持衡論也很有才華。
他不向追亡羨慕蕭相(指劉備),
而是效法援救死去的滕公(指關羽)。
他們的偉績豈知道,
都是當時一語成讖。
后世的人才自相殘殺,
焚燒的烽火怎能擁有古人的風骨。
詩意:
《知遇》這首詩詞表達了華岳對歷史上的英雄和才華的贊嘆,以及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和憂慮。詩中提到淮陰西漢的一個英雄,他在思考身處的時代,雖然他知道歷史上有過許多偉大的人物,但他并不追求亡國的遺憾,而是效法滕公,勇敢地去拯救他人。詩人強調了這位英雄的偉績,并對后世的人才之間的相互殘殺和社會的腐敗現象表示擔憂,希望能夠保留古人的風骨和精神。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淮陰西漢英雄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古代英雄事跡的敬佩和對當時社會現狀的不滿。詩中的"史氏持衡論"指的是史可法,他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政治家、軍事家,才華出眾。"追亡羨蕭相"指的是劉備,他是三國時期的蜀漢創始人,但最終失敗亡國。而"援死著滕公"指的是關羽,在三國時期為劉備效力,最終被敵人所殺。詩人華岳通過對這些歷史人物的崇敬,對死者的紀念,以及對當代社會腐敗現象的憂慮,表達了對古人精神風骨的向往和對社會道德的警示。整首詩詞以簡練凝練的語言,表達出強烈的思想感情,既有史詩般的宏大氣魄,又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批判和人文關懷。
“史氏持衡論亦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ī yù
知遇
huái yīn xī hàn yī yīng xióng, shǐ shì chí héng lùn yì gōng.
淮陰西漢一英雄,史氏持衡論亦工。
bù xiàng zhuī wáng xiàn xiāo xiāng, què yú yuán sǐ zhe téng gōng.
不向追亡羨蕭相,卻于援死著滕公。
qǐ zhī bìng jī sān rén jié, jiē zì dāng shí yī yǔ gōng.
豈知并績三人杰,皆自當時一語功。
hòu shì rén cái zì qiāng zéi, yán liáng ān dé gǔ rén fēng.
后世人材自戕賊,炎涼安得古人風。
“史氏持衡論亦工”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