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言骨肉親”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謂言骨肉親”全詩
謂言骨肉親,中門如異域。
出處全在人,路亦無通塞。
門前兩條轍,何處去不得。
分類: 行路難
作者簡介(聶夷中)
聶夷中,字坦之,河東人,一說為河南人。咸通十二年(871)登第,官華陰尉。到任時,除琴書外,身無余物。其詩語言樸實,辭淺意哀。不少詩作對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剝削進行了深刻揭露,對廣大田家農戶的疾苦則寄予極為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詠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發鄴北經古城》、《雜怨》等,其中以《詠田家》和《田家二首》(其一)流傳最廣(《田家二首》(其二)后人多認定為李紳的作品,故不提)。
《雜曲歌辭》聶夷中 翻譯、賞析和詩意
行路難
莫言行路難,夷狄如中國。
謂言骨肉親,中門如異域。
出處全在人,路亦無通塞。
門前兩條轍,何處去不得。
中文譯文:
行路艱難,
不要說行路困難,就像夷狄人來到中國一樣。
說骨肉親近,但家門卻像異國。
一切取決于人,路也沒有通道阻塞。
門前有兩條道路,到哪里都去不了。
詩意:
這首詩詞反映了唐代社會中人們面臨的行路難題。作者以夷狄人來到中國的情景,暗示了人們在陌生的環境下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他提到骨肉親近,說明人們對家園的感情,但同時又感覺家門如同異國,體現了陌生環境帶來的疏離感。詩詞最后提到門前有兩條轍,表達了一種無論選擇哪條路,都無法到達目的地的無奈心情。
賞析:
《行路難》這首詩詞通過運用夷狄人來到中國的隱喻形象,表達了唐代人民面對行路困難的現實感受。雖然人們深愛著自己的家園,但在陌生的環境中卻感到與之疏離,難以融入。這種內外矛盾的狀況使人們感到困惑和無助,無論選擇哪條路都無法達到目的地。整首詩詞以簡練明快的語言,描繪了一種深情而又無奈的境況,給人以思考和共鳴。
“謂言骨肉親”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á qū gē cí
雜曲歌辭
mò yán xíng lù nán, yí dí rú zhōng guó.
莫言行路難,夷狄如中國。
wèi yán gǔ ròu qīn, zhōng mén rú yì yù.
謂言骨肉親,中門如異域。
chū chù quán zài rén, lù yì wú tōng sāi.
出處全在人,路亦無通塞。
mén qián liǎng tiáo zhé, hé chǔ qù bù dé.
門前兩條轍,何處去不得。
“謂言骨肉親”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