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處縈心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到處縈心曲”全詩
到處縈心曲。
一日相違人便俗。
栽滿水邊茅屋。
誰知歲晚空山。
佳人能慰荒寒。
莫論和羹結實,且看高節停鸞。
分類: 清平樂
作者簡介(許有壬)
許有壬(1286~1364) 元代文學家。字可用,彰(zhang)德湯陰(今屬河南)人。延祐二年(1315)進士及第,授同知遼州事。后來官中書左司員外郎時,京城外發生饑荒,他從"民,本也"的思想出發,主張放賑(chen 四聲)救濟。河南農民軍起,他建議備御之策十五件。又任集賢大學士,不久改樞密副使,又拜中書左丞。他看到元朝將士貪掠人口玉帛而無斗志,就主張對起義農民實行招降政策。
《清平樂 和可行梅竹韻三首》許有壬 翻譯、賞析和詩意
《清平樂 和可行梅竹韻三首》是元代許有壬創作的一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竹子的深深熱愛之情。以下是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清平樂 和可行梅竹韻三首
平靜的快樂,與可行的梅竹和諧相融
平生我對竹子情有獨鐘,
竹影遍布心頭,弦曲纏繞四周。
有一天,與常人分別,便覺得塵俗。
我在水邊的茅屋旁種滿了竹子。
誰知歲月已晚,空山無人知曉。
美麗的佳人能夠安慰我的荒寒之心。
不必論及美食的味道,只需欣賞她高尚的品質,停止琴音的奏鳴。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竹子的深深熱愛,將竹子與自己的心靈緊密聯系在一起。竹子在詩中成為了一種象征,代表著清雅、高潔和不受世俗紛擾的精神境界。
作者平生鐘愛竹子,竹影常伴心頭,竹的形象通過弦曲的音律在四周回繞,展現出作者內心深處對竹子的情感。然而,有一天與常人分別后,作者感到塵俗之氣漸漸涌入心頭,對竹子的熱愛與世俗的沖突愈發明顯。
作者選擇在水邊的茅屋旁種滿了竹子,這是一種對自然的親近和追求自由的表現。然而,歲月已晚,空山無人知曉這份對竹的熱愛。這里的空山指的是無人知曉的孤寂境地,也可以理解為對世人不理解自己熱愛的心境。
然而,美麗的佳人卻能夠慰藉作者內心的荒寒。佳人在這里可以理解為一位有著高尚品質和精神境界的人,她用自己的存在和陪伴給予作者內心的溫暖和慰藉。
最后,詩人提醒人們不要只關注物質享受,而是要欣賞高尚的品質和精神境界。詩詞以“停鸞”作為結尾,寓意著停止琴音的奏鳴,表達了對高尚情操的贊美和追求。
這首詩詞通過對竹子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清雅高潔精神境界的追求,以及對浮躁世俗的厭棄。它通過詩意的表達,引發讀者對內心世界的思考和對高尚品質的追求。同時,也呼喚人們停下來,欣賞生活中那些真正美好而高尚的事物。
“到處縈心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īng píng lè hé kě xíng méi zhú yùn sān shǒu
清平樂 和可行梅竹韻三首
píng shēng ài zhú.
平生愛竹。
dào chù yíng xīn qǔ.
到處縈心曲。
yī rì xiāng wéi rén biàn sú.
一日相違人便俗。
zāi mǎn shuǐ biān máo wū.
栽滿水邊茅屋。
shéi zhī suì wǎn kōng shān.
誰知歲晚空山。
jiā rén néng wèi huāng hán.
佳人能慰荒寒。
mò lùn hé gēng jiē shi, qiě kàn gāo jié tíng luán.
莫論和羹結實,且看高節停鸞。
“到處縈心曲”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二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