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卻赴白云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秋來卻赴白云期”全詩
山下偶隨流水出,秋來卻赴白云期。
灘頭躡屐挑沙菜,路上停舟讀古碑。
想到舊房拋錫杖,小松應有過檐枝。
作者簡介(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送景玄師東歸》劉禹錫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景玄師東歸》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創作的一首詩。以下是對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東林寺里有一個小和尚,他酷愛當時的才子們的詩作。
有一天他隨著溪水來到山下,秋天到了卻要去白云山。
在海灘上他踩著木屐采集沙菜,在路上他停船讀著古碑。
他想起了以前自己所居住的房子,心中感慨萬分,仿佛小松樹也會留戀過去時光。
詩意:
這首詩是劉禹錫在描述一個東林寺的沙彌(小和尚),他是個熱愛詩歌的年輕人。詩中通過描寫他的行動和思緒,表達了對過去的眷戀和思念之情。沙彌并不自覺地隨著溪水來到了山下,意味著他的行動是一種決定的結果,也是一種向未來邁進的姿態。沙彌停船讀古碑,這個行為象征著尊重古人智慧和傳統的匯聚。最后,沙彌回憶起往昔的住所,心中懷舊之情油然而生,以至于他以為小松樹也對過去的落幕心存感慨。
賞析:
這首詩以送別景玄師東歸為題材,實際上更多地是抒發了作者對于過去時光的思戀之情。作者通過描寫一個東林寺的沙彌的點點滴滴,展現了沙彌的詩意和感慨。詩中所描述的小松樹與過去的房子,與沙彌的思念是相呼應的,將沙彌內心世界與外部環境融為一體,形成了一種詩意的境界。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鮮明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過去的懷念之情。詩中的情感托物,并沒有過多的修飾與夸張,但詩意深沉,意境清新,給人一種深邃的思考與感慨。
這首詩從一個小和尚的角度出發,通過描寫他的行動和思緒,抒發了詩人對過去時光的思戀之情。整首詩境界清新、情感真摯,表現了人與自然、人與過去的和諧關系,使讀者在思緒之間感受到了時光的流轉和歲月的變遷。
“秋來卻赴白云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jǐng xuán shī dōng guī
送景玄師東歸
dōng lín sì lǐ yī shā mí, xīn ài dāng shí cái zǐ shī.
東林寺里一沙彌,心愛當時才子詩。
shān xià ǒu suí liú shuǐ chū,
山下偶隨流水出,
qiū lái què fù bái yún qī.
秋來卻赴白云期。
tān tóu niè jī tiāo shā cài, lù shàng tíng zhōu dú gǔ bēi.
灘頭躡屐挑沙菜,路上停舟讀古碑。
xiǎng dào jiù fáng pāo xī zhàng, xiǎo sōng yīng yǒu guò yán zhī.
想到舊房拋錫杖,小松應有過檐枝。
“秋來卻赴白云期”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