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荷亦有池”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蒲荷亦有池”全詩
東西貯筐釜,中堂誦書詩。
雞豚各有家,蒲荷亦有池。
農器更相貸,種樹及時為。
朝出在田中,日暮還此歸。
鄰里相往來,春醪亦共揮。
老夫年既邁,筋力固當衰。
厚祿非所慕,好爵不愿縻。
但愿衡門下,長無寒與饑。
分類:
作者簡介(袁凱)

袁凱,生卒年不詳,字景文,號海叟,明初詩人,以《白燕》一詩負盛名,人稱袁白燕。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洪武三年(1370)任監察御史,后因事為朱元璋所不滿,偽裝瘋癲,以病免職回家,終“以壽終”。著有《海叟集》4卷。
《茅宇》袁凱 翻譯、賞析和詩意
《茅宇》是明代袁凱創作的一首詩詞,描述了一個貧苦之人自力更生、田園生活的情景。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茅宇》中文譯文:
丘陵之間有一座茅草搭建的小屋,是貧窮之人自己建造的。屋內東西擺放著編織的筐子和用來煮飯的釜,中堂上誦讀著書籍和詩歌。雞和豚各自有了自己的窩棚,蒲荷也有自己的池塘。農具彼此互相借貸,樹木及時地種植。早晨出門在田地里勞作,日暮時回到這里。鄰居們互相往來,共同分享春天的美酒。年老的我體力已經衰退,但仍然堅持努力。我并不羨慕豐厚的財富,也不愿意追求高官厚祿。只希望在衡門下,長久地遠離寒冷和饑餓。
詩意:
《茅宇》通過描繪一個貧困農民自給自足的生活,表達了作者對簡樸田園生活的向往和對物質財富和權勢的淡漠態度。詩人以樸素的語言展現了貧苦農民的自立精神、互助合作和對自然環境的依賴。詩人通過詩詞表達了對平淡的生活的滿足和對和睦鄰里關系的珍視,同時呼吁社會關注貧困人群的生活狀況。
賞析:
《茅宇》以簡潔明了的語言,刻畫了一個貧苦農民的艱辛生活和對粗茶淡飯的滿足。詩詞中的茅宇、筐子、釜、誦書詩等形象,展示了作者對樸素農村生活的深入觀察和真實描繪。詩中的舉家有雞豚、蒲荷,以及鄰里相往來的情景,凸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物質財富和地位的淡泊態度,強調對人們生活幸福的真正追求應該是溫飽和平和的生活環境。
整首詩詞以簡明的語言通過描繪農民的生活狀態,傳達了作者對田園生活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向往。詩人通過樸素的農村景象,表達了對物質追求的淡漠態度,強調了人們應該追求的是平和穩定的生活環境。這首詩詞展現了袁凱深厚的人文情懷,以及對社會關懷和農民生活狀態的思考。
“蒲荷亦有池”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áo yǔ
茅宇
qiū zhōng yǒu máo yǔ, jiàn zi suǒ zì zhì.
丘中有茅宇,賤子所自治。
dōng xī zhù kuāng fǔ, zhōng táng sòng shū shī.
東西貯筐釜,中堂誦書詩。
jī tún gè yǒu jiā, pú hé yì yǒu chí.
雞豚各有家,蒲荷亦有池。
nóng qì gèng xiāng dài, zhòng shù jí shí wéi.
農器更相貸,種樹及時為。
cháo chū zài tián zhōng, rì mù hái cǐ guī.
朝出在田中,日暮還此歸。
lín lǐ xiāng wǎng lái, chūn láo yì gòng huī.
鄰里相往來,春醪亦共揮。
lǎo fū nián jì mài, jīn lì gù dāng shuāi.
老夫年既邁,筋力固當衰。
hòu lù fēi suǒ mù, hǎo jué bù yuàn mí.
厚祿非所慕,好爵不愿縻。
dàn yuàn héng mén xià, zhǎng wú hán yǔ jī.
但愿衡門下,長無寒與饑。
“蒲荷亦有池”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