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金忽焉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辭金忽焉歸”全詩
魯連山中來,排患在重圍。
折沖不復言,辭金忽焉歸。
清風映東夏,千載以為奇。
我思鄒孟氏,處世一何宜。
被發雖可救,閉戶終可為。
斯言足明訓,賢獨未之思。
¤
分類:
作者簡介(袁凱)

袁凱,生卒年不詳,字景文,號海叟,明初詩人,以《白燕》一詩負盛名,人稱袁白燕。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洪武三年(1370)任監察御史,后因事為朱元璋所不滿,偽裝瘋癲,以病免職回家,終“以壽終”。著有《海叟集》4卷。
《古意(二十首)》袁凱 翻譯、賞析和詩意
《古意(二十首)》是明代袁凱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秦師困邯鄲,趙氏旦夕危。
在秦軍圍困下,趙國的形勢非常危急。
魯連山中來,排患在重圍。
魯國的援軍從山中前來,決心解救趙國于重圍之中。
折沖不復言,辭金忽焉歸。
英勇的騎兵不再言語,拋下金錢,突然離去。
清風映東夏,千載以為奇。
清風吹拂著東夏之地,千年來都視之為奇跡。
我思鄒孟氏,處世一何宜。
我想起了鄒國和孟國的先賢,他們在處世之道上是多么恰當。
被發雖可救,閉戶終可為。
頭發雖然可以拯救一時,但閉戶不出,最終還是會被困。
斯言足明訓,賢獨未之思。
這些言辭足以明智地教導,但賢者卻尚未思索。
這首詩詞描繪了秦軍圍困邯鄲,趙國面臨危險,魯國援軍的到來以及騎兵突然離去的情景。詩人通過這些描寫,反映了當時戰亂頻繁、國家命運多舛的背景。詩中融入了對歷史的回憶和對賢人智慧的思考,表達了對處世道義的關注和對困境中人們的期望。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入思考,寄托了他對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對人性的探索。
“辭金忽焉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ǔ yì èr shí shǒu
古意(二十首)
qín shī kùn hán dān, zhào shì dàn xī wēi.
秦師困邯鄲,趙氏旦夕危。
lǔ lián shān zhōng lái, pái huàn zài chóng wéi.
魯連山中來,排患在重圍。
zhé chōng bù fù yán, cí jīn hū yān guī.
折沖不復言,辭金忽焉歸。
qīng fēng yìng dōng xià, qiān zǎi yǐ wéi qí.
清風映東夏,千載以為奇。
wǒ sī zōu mèng shì, chǔ shì yī hé yí.
我思鄒孟氏,處世一何宜。
bèi fā suī kě jiù, bì hù zhōng kě wèi.
被發雖可救,閉戶終可為。
sī yán zú míng xùn, xián dú wèi zhī sī.
斯言足明訓,賢獨未之思。
¤
“辭金忽焉歸”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