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江南江北望煙波”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江南江北望煙波”出自唐代劉禹錫的《堤上行三首》, 詩句共7個字,詩句拼音為:jiāng nán jiāng běi wàng yān bō,詩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江南江北望煙波”全詩

    《堤上行三首》
    酒旗相望大堤頭,堤下連檣堤上樓。
    日暮行人爭渡急,槳聲幽軋滿中流。
    江南江北望煙波,入夜行人相應歌。
    桃葉傳情竹枝怨,水流無限月明多。
    長堤繚繞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開。
    日晚出簾招估客,軻峨大艑落帆來。

    作者簡介(劉禹錫)

    劉禹錫頭像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堤上行三首翻譯及注釋

    翻譯
    酒旗相望著在大堤的上頭,堤下船連船,堤上樓挨樓。
    天色將晚,行人急忙爭渡,槳聲幽軋軋,船兒滿中流。

    江南江北同望波浪江煙,入夜行人還對歌在江邊。
    《桃葉歌》表達了愛情,《竹枝詞》訴說著哀愁,水流和月光無窮無盡喲,恰似歌聲中的情感綿綿。

    長堤彎彎曲曲,堤內水徘徊,酒舍旗亭一家挨一家地排開。
    傍晚時挑出杏簾兒招徠顧客,高高的大船落帆靠岸停下來。

    注釋
    檣:原指帆船上掛風帆的桅桿,引申為船。
    幽軋(yà):劃槳聲。
    中流:在水流之中。
    煙波:煙霧蒼茫的水面。
    桃葉:樂府歌曲名。《樂府詩集》第四十五卷引《古今樂錄》說:“桃葉歌者,晉王子敬之所作也。桃葉,子敬妾名,緣于篤愛,所以歌之。”(《桃葉歌》,是晉朝王子敬所作的。桃葉是王子敬的妾的名字,因為愛情深厚,所以才歌唱她。)《樂府詩集》載《桃葉歌辭》四首,沒有作者姓名,屬于吳聲歌曲,應該是江南民歌。這里借指民間流行的表達愛情的歌。
    竹枝怨:《竹枝詞》訴說哀怨。竹枝詞是一種詩體,是由古代巴蜀間的民歌演變過來的,劉禹錫把民歌變成了文人的詩體。這些民歌中有一些情歌,但多表達怨苦之情。夔州一帶,是竹枝詞的故鄉。
    月明:月亮光。
    次第:順序。一個挨一個地。
    軻峨:高大的樣子。

    堤上行三首賞析

      這是三幅江邊居民生活的速寫。

      第一首:日暮爭渡

      堤頭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檣櫓相連。“酒旗相望”寫出了酒家之多,說明此地貿易往來頻繁,可以想見這個江邊碼頭是個人煙稠密、顧客云集的熱鬧所在;一面面酒旗在寬闊的大堤上迎風招展,給人一種強烈的感染力,富有世俗人情的生活氣息。“堤下連檣堤上樓”寓有心于無心中,意象樸素,語言樸素,不見一點雕琢痕跡,大堤上亂中有序、一派生機的景象一下子呈現在眼前。前兩句詩為讀者展示了江南水鄉風俗畫的完整背景,這樣寫是為“日暮行人爭渡急”張本的。

      三、四兩句,描摹近景,增強了畫面感,畫出了一幅生動逼真的江邊晚渡圖。“日暮行人爭渡急”先點明時間,然后“爭”“急”二字把江邊居民忙于渡江的神情和急切的心理以簡練的語言傳達出來。詩人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揣度他人之心,卻并沒有直接刻畫人心,而是在看似無心的客觀景物描寫中流露出來。“槳聲幽軋滿中流”一句狀寫景色,摹擬聲音,不寫人聲的嘈雜,只用象聲詞“幽軋”兩字,來突出槳聲,寫出了船只往來穿梭和船工的緊張勞作,把“爭渡急”寫足,意境與詩味俱佳,使人如有身臨其境之感。

      詩人很善于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樓臺、檣櫓、爭渡的人群、幽軋的槳聲,動靜相映,畫面靈動,將詩情與畫意揉在了一起,把詩當作有聲畫來描繪。但無論是畫面還是其中情思,都突破了傳統的景物描寫窠臼,立意新穎、手法嫻熟、筆調清麗自然,流淌出世俗人情的詩化美。

      第二首:月夜對歌

      重在描寫長江兩岸的風俗人情,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開頭二句先將月夜對歌總寫一筆:月照寒江,夜色中隔江相望,煙波渺茫。“煙波”二字,把迷蒙的夜色和入夜時的江景寫得非常美。在靜態的景色描繪之后,繼而寫出兩岸長堤之上,行人絡繹不絕,歌聲此伏彼起,相和相應,打破了靜夜的沉寂。這個場面是宏大的,氣勢是磅礴的。

      他們唱的是什么歌,詩人用第三句作了概括:“《桃葉》傳情《竹枝》怨”,都是巴山楚水人民愛唱的民歌。《桃葉歌》傾吐愛情,《竹枝詞》訴說哀怨,可以想見,這歌聲對遭貶謫、受打擊的詩人來說,自然會惹動自身的“情”與“怨”的,這也是“含思宛轉”之處。詩的結句高妙,極有意境。“水流無限月明多”是寫眼前所見之景:流水和月光無窮無盡,契合江邊和夜色。同時也是比喻,以流水和月光的無限來比喻歌中“情”與“怨”的無限,把歌唱者的感情形象化。這句詩是以視覺來寫聽覺的,流水與月光,既含流動之勢,又具明麗之色,這是用眼可以看到的,是視覺的感受;但是優美、動人的歌曲也能給人靈動、流麗的藝術感受,兩者(指視覺與聽覺)能引起“通感”。這種描寫創造了優美的藝術境界,產生了良好的美學效果。整首詩寫景與抒情水乳交融,感情深沉真摯,景色優美動人。

      第三首:酒家迎客

      長堤繚繞,江水徘徊,堤上酒家,依次排開。余暉脈脈,杏簾飄飄,估客大船,落帆而來。這首詩絕棄雕飾,純用白描,把碼頭的勃勃生機和船只的頻繁來往,描繪得真實、生動、自然。

      總而言之,這三首詩,形象鮮明,音調和諧,清新雋永,寫景如畫;有濃厚的鄉土味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是劉禹錫學習民歌所取得的成果。

    堤上行三首創作背景

      《堤上行三首》大約寫于劉禹錫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時,即公元822年(長慶二年)到公元824年(長慶四年)。唐代的大堤是商旅薈萃之地,所以多聲伎歌酒之娛、南來北往之人,是十分繁華熱鬧的地方。每到一地,學習當地的民歌,融入自己的詩歌創作,或者描寫當地的風土人情,是劉禹錫的一大優勢。這一類的詩歌在他的詩歌創作中占據很大的比例。這首詩描寫了傍晚時分,大堤上常見的景象,選取極為普通的鏡頭,描寫世俗生活的場景,語言質樸天然,不假修飾,而富有人情味,讀來令人感到強烈的生活氣息。所描寫的事物如酒旗、檣櫓、行人、槳聲等,都是常見的生活物象。人們的活動也似乎是未加修飾的大堤生活中一個畫面。但是詩人就是能夠把這樣普通的事物譜寫成詩歌。這種取自生活、提煉生活的作詩態度使得劉禹錫詩歌呈現出與眾不同的風貌。

    “江南江北望煙波”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ī shàng xíng sān shǒu
    堤上行三首

    jiǔ qí xiāng wàng dà dī tóu, dī xià lián qiáng dī shàng lóu.
    酒旗相望大堤頭,堤下連檣堤上樓。
    rì mù xíng rén zhēng dù jí, jiǎng shēng yōu yà mǎn zhōng liú.
    日暮行人爭渡急,槳聲幽軋滿中流。
    jiāng nán jiāng běi wàng yān bō, rù yè xíng rén xiāng yìng gē.
    江南江北望煙波,入夜行人相應歌。
    táo yè chuán qíng zhú zhī yuàn, shuǐ liú wú xiàn yuè míng duō.
    桃葉傳情竹枝怨,水流無限月明多。
    zhǎng dī liáo rào shuǐ pái huái, jiǔ shě qí tíng cì dì kāi.
    長堤繚繞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開。
    rì wǎn chū lián zhāo gū kè, kē é dà biàn luò fān lái.
    日晚出簾招估客,軻峨大艑落帆來。

    “江南江北望煙波”平仄韻腳

    拼音:jiāng nán jiāng běi wàng yān bō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江南江北望煙波”的相關詩句

    “江南江北望煙波”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江南江北望煙波”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江南江北望煙波”出自劉禹錫的 《堤上行三首》,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