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人紫綬相輝映”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玉人紫綬相輝映”全詩
其奈無成空老去,每臨明鏡若為情。
作者簡介(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遙和韓睦州元相公二君子》劉禹錫 翻譯、賞析和詩意
《遙和韓睦州元相公二君子》是劉禹錫的一首唐詩,描述了兩位高官的形象和他們的心情。
譯文:美麗的貴婦人佩戴著紫色的綬帶,明顯與她相互輝映。但是她的發際卻有一兩根灰白的胡須。盡管如此,無法阻止她漸漸老去,每當她面對明鏡的時候總是情緒波動。
這首詩通過描寫貴婦人的形象和內心感受,表達了人們在追逐美麗和青春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經歷衰老和時光流逝的無奈。詩中的貴婦人有美麗的外表,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她的胡須逐漸變白,成為空有的老去。每當她面對明鏡,反映出她的心情和情緒起伏。
這首詩表達了對時間流逝和衰老的無奈感受,更隱含了對美麗和青春的渴望和珍惜。通過對形象的描寫和對內心感受的抒發,劉禹錫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深刻而哀婉的詩意。
這首詩以寥寥數語,揭示了人們面對衰老和時光無情的無奈和焦慮,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對美麗與青春的向往和珍惜。展示了劉禹錫對時光流逝和生命的思考,給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玉人紫綬相輝映”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áo hé hán mù zhōu yuán xiàng gōng èr jūn zǐ
遙和韓睦州元相公二君子
yù rén zǐ shòu xiāng huī yìng, què yào shuāng xū yī liǎng jīng.
玉人紫綬相輝映,卻要霜須一兩莖。
qí nài wú chéng kōng lǎo qù, měi lín míng jìng ruò wéi qíng.
其奈無成空老去,每臨明鏡若為情。
“玉人紫綬相輝映”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四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