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底多還珠”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水底多還珠”全詩
不賊蚌蛤胎,水底多還珠。
分類:
作者簡介(陶弼)
陶弼(1015—1078)宋代詩人。字商翁,永州(今湖南省祁陽縣)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卒于神宗元豐元年。,年六十四歲。倜儻知兵,能為詩,有“左詩書,右孫吳”之譽。慶歷中(1045年左右)楊畋討湖南猺,授以兵,使往襲,大破之。以功得朔陽主簿,調朔陽令。兩知邕州,綏輯惠養,善政甚多。進西上閣門使,留知順州。交人襲取桄榔,弼獲間諜,諭以逆順,縱之去,終弼任不敢犯。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改東上閣門使,未拜,卒。弼的著作,本有集十八卷,今僅存《邕州小集》一卷,《四庫總目》傳于世。事跡見《豫章先生文集》卷二二《陶君墓志銘》。
《題廉州孟太守祠堂》陶弼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題廉州孟太守祠堂》
朝代:宋代
作者:陶弼
中文譯文:
昔時孟太守,
忠信行海隅。
不賊蚌蛤胎,
水底多還珠。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昔日的廉州孟太守的故事。孟太守以其忠誠和正直的品德,在海岸一帶行使職權。他不貪圖那些蚌蛤的珍珠,因為他知道它們是生命的起源,應該保護它們。
賞析:
這首詩通過表達孟太守的品德和行為,傳達了一種高尚的精神追求。孟太守以忠信和正直為準則,不為個人私利而背離正道,他的品德和行為成為海岸地區的楷模。詩中的比喻手法也很巧妙,將蚌蛤的胎、珠與孟太守的行為相對照,突出了他的高尚品質。
這首詩鼓勵人們向孟太守學習,倡導忠誠、正直和奉獻的精神。它提醒我們,在面對誘惑和困難時,應堅守自己的原則和道義,不為短暫的私利放棄真正的價值。詩中所表達的高尚情操和道德觀念,對于培養社會公德和正直品質具有積極的啟示作用。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巧妙地傳達了作者對孟太守的敬意和贊賞,同時也啟發了讀者對高尚品德的思考和追求。
“水底多還珠”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lián zhōu mèng tài shǒu cí táng
題廉州孟太守祠堂
xī shí mèng tài shǒu, zhōng xìn xíng hǎi yú.
昔時孟太守,忠信行海隅。
bù zéi bàng há tāi, shuǐ dǐ duō huán zhū.
不賊蚌蛤胎,水底多還珠。
“水底多還珠”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