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何故亡盾何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穿何故亡盾何走”全詩
千金賣兒兒不死,真兒卻在深山里,妾今有夫夫有子。
死兵易,立孤難,九原下報無慚顏。
趙家此客還此友,穿何故亡盾何走。
誰言趙客非晉臣,當時嬰杵為何人?
分類:
作者簡介(李東陽)

李東陽(1447年-1516年),字賓之,號西涯,謚文正,明朝中葉重臣,文學家,書法家,茶陵詩派的核心人物。湖廣長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師(今北京市)。天順八年進士,授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弘治八年以禮部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直內閣,預機務。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載,清節不渝。文章典雅流麗,工篆隸書。有《懷麓堂集》、《懷麓堂詩話》、《燕對錄》。
《屠兵來》李東陽 翻譯、賞析和詩意
《屠兵來》是明代李東陽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兒啊,不要哭泣,屠兵來犯,趙宗的生命岌岌可危。
千金賣掉的孩子沒有死去,而真正的孩子卻在深山中。
我現在有了丈夫和兒子。
戰死的士兵易于替代,但是孤兒的立足卻困難重重。
在九原之下,我將報答你們的勇敢,無愧于面對天下人。
趙家的客人,你回來了,你離開的原因是什么?
誰說趙客人不是晉朝的臣子?當年他還是個嬰兒,為何成為了這樣的人?
詩意:
《屠兵來》通過兒童的視角,描繪了戰亂時期的殘酷和人間的悲涼。詩中的兒童身處戰亂之中,父母不得不賣掉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而真正的孩子卻在深山中生活。詩人通過描述戰爭對家庭和人性的摧殘,表達了對戰爭的痛苦和對和平的向往。
賞析:
《屠兵來》以樸素的語言描繪了戰亂帶來的痛苦與無奈。詩中的兒童形象代表了無辜的生命,他們被迫面對戰爭的殘酷現實,家庭被撕裂,生活被摧毀。詩人通過對兒童命運的描寫,呼吁人們關注戰爭的殘酷和平民的苦難,同時表達了對戰爭的痛恨和對和平的渴望。
詩中對于趙家客人的描述,暗示了這位客人在戰亂中失去了自己的身份,成為了一個流離失所的人。并通過質問“趙客非晉臣”和“當時嬰杵為何人”來引發讀者對這位客人背后故事的思考。整首詩通過簡潔而有力的語言,揭示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深重傷害,以及對和平、人性的思考和呼喚。
“穿何故亡盾何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ú bīng lái
屠兵來
ér wù tí, tú bīng lái, zhào zōng yī xiàn hé wēi zāi.
兒勿啼,屠兵來,趙宗一線何危哉。
qiān jīn mài ér ér bù sǐ, zhēn ér què zài shēn shān lǐ, qiè jīn yǒu fú fū yǒu zi.
千金賣兒兒不死,真兒卻在深山里,妾今有夫夫有子。
sǐ bīng yì, lì gū nán, jiǔ yuán xià bào wú cán yán.
死兵易,立孤難,九原下報無慚顏。
zhào jiā cǐ kè hái cǐ yǒu, chuān hé gù wáng dùn hé zǒu.
趙家此客還此友,穿何故亡盾何走。
shuí yán zhào kè fēi jìn chén, dāng shí yīng chǔ wèi hé rén?
誰言趙客非晉臣,當時嬰杵為何人?
“穿何故亡盾何走”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