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若有功何必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君若有功何必我”全詩
桃才自信不如哀,君若有功何必我。
楚王好士得燕才,燕家未筑黃金臺。
當時周室何為哉?吁嗟乎樹中餓死安足惜,何似西山采薇
食。
分類:
作者簡介(李東陽)

李東陽(1447年-1516年),字賓之,號西涯,謚文正,明朝中葉重臣,文學家,書法家,茶陵詩派的核心人物。湖廣長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師(今北京市)。天順八年進士,授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弘治八年以禮部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直內閣,預機務。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載,清節不渝。文章典雅流麗,工篆隸書。有《懷麓堂集》、《懷麓堂詩話》、《燕對錄》。
《樹中餓》李東陽 翻譯、賞析和詩意
《樹中餓》是明代李東陽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一種在困境中的思考與抉擇。
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如下:
樹中餓
山深雪寒路坎坷,
兩死何如一生可。
桃才自信不如哀,
君若有功何必我。
楚王好士得燕才,
燕家未筑黃金臺。
當時周室何為哉?
吁嗟乎樹中餓死安足惜,
何似西山采薇食。
譯文:
在山深處,雪寒路坎坷,
面對兩種死法,何如選擇活下去。
桃花的才華自信與悲愁相比,不如后者,
如果你有功績,為何還需要我。
楚國的君王喜歡有才華的人,
然而燕國的家族未能建起華麗的黃金臺。
那時的周朝君王又做了何事?
唉,樹中餓死的命運怎能可惜,
與西山上采摘薇草為食相比又何如。
詩意和賞析:
《樹中餓》以深沉而悲涼的情感表達了作者對于處境困頓和選擇的思考。詩中的“山深雪寒路坎坷”形象地描繪了困境的艱難和險惡。面對兩種死法,作者表示寧愿選擇活下去,以表達對生命的珍視。
詩中以桃花的才華自信與哀愁相比,表達了一種對于才華與成就的反思。作者認為,如果你有功績,為何還需要他。這種對功成名就的懷疑和思考,凸顯了作者對于社會價值觀的質疑。
接著,詩中提到楚國的君王喜歡有才華的人,但燕國的家族卻沒有建起華麗的黃金臺。這種比較暗示了社會的不公和不平等現象,以及才華和地位之間的矛盾。
最后,作者用“樹中餓死”與“西山采薇食”作對比,凸顯了在困境中掙扎與求生之間的選擇。樹中餓死的命運被描繪為無法可惜,相比之下,西山上采摘薇草為食的自由選擇更加可貴。
整首詩詞通過對困境、社會價值觀和人生選擇的描繪,傳達了作者對現實的思考和對自由選擇的向往。通過對比和反問,詩中流露出對于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展現了詩人獨立思考和對人生真諦的追求。
“君若有功何必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ù zhōng è
樹中餓
shān shēn xuě hán lù kǎn kě, liǎng sǐ hé rú yī shēng kě.
山深雪寒路坎坷,兩死何如一生可。
táo cái zì xìn bù rú āi, jūn ruò yǒu gōng hé bì wǒ.
桃才自信不如哀,君若有功何必我。
chǔ wáng hǎo shì dé yàn cái, yàn jiā wèi zhù huáng jīn tái.
楚王好士得燕才,燕家未筑黃金臺。
dāng shí zhōu shì hé wéi zāi? xū jiē hū shù zhōng è sǐ ān zú xī, hé sì xī shān cǎi wēi
當時周室何為哉?吁嗟乎樹中餓死安足惜,何似西山采薇
shí.
食。
“君若有功何必我”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哿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