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恨吳江半江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遺恨吳江半江水”全詩
南來擊楫向中流,殺氣橫秋盡幽朔。
手提一劍馴兩龍,黃河以南無戰鋒。
十州父老皆部曲,誰遣吳兒作都督。
中原未清壯士死,遺恨吳江半江水。
分類:
作者簡介(李東陽)

李東陽(1447年-1516年),字賓之,號西涯,謚文正,明朝中葉重臣,文學家,書法家,茶陵詩派的核心人物。湖廣長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師(今北京市)。天順八年進士,授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弘治八年以禮部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直內閣,預機務。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載,清節不渝。文章典雅流麗,工篆隸書。有《懷麓堂集》、《懷麓堂詩話》、《燕對錄》。
《聞雞行》李東陽 翻譯、賞析和詩意
《聞雞行》是明代作家李東陽的一首詩詞。這首詩以描繪戰爭的景象為主題,表達了對戰亂的深思和對和平的向往。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城頭雞鳴聲不可怕,
祖先生前在司州城舞夜幕。
南方的將士搖船向著中流進發,
戰場上的殺戮氣息充斥秋天的幽朔。
手提一把劍,馴服兩條巨龍,
黃河以南再沒有敵人能抵擋。
十州的父老都成為部隊的一員,
誰能派遣吳國的子弟擔任都督?
中原地區的壯士們未能清除戰亂而死,
留下對吳江半江水的遺憾。
詩意:
《聞雞行》以雞鳴聲作為開篇,以此象征黎明的到來,意味著新的一天的開始。詩人通過描繪戰爭的場景,表達了對戰亂的痛苦和對和平的渴望。他描述了南方將士奮勇前進的情景,以及戰場上的殘酷和殺氣彌漫的景象。然而,詩人也表達了自己的希望,希望能夠馴服敵人,重建和平。他呼吁統一中原,派遣吳國的子弟作為都督,以帶領十州的父老共同維護國家安寧。最后,詩人表達了對戰亂中死去的壯士們的懷念和對戰事未平的悲傷,對吳江半江水留下了遺憾之情。
賞析:
《聞雞行》通過生動的描寫和富有力量感的語言,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和對和平的向往。詩中的雞鳴聲不再是清晨的美好,而是戰亂的象征,雞鳴聲傳達出緊張不安的氣氛。詩人通過描繪南方將士的奮勇前進,展現了他們的勇敢和決心,同時也表達了對戰爭殘酷性質的揭示。詩中的黃河以南被描述為無人可敵的地方,表達了詩人對勝利和和平的期待。
詩人以十州父老共同擔當責任的形象,表達了對國家統一和安寧的渴望。他呼吁派遣吳國的子弟作為都督,意味著吳國的兒子應當挺身而出,為國家的統一和和平作出貢獻。最后,詩人以對壯士的懷念和對戰事未平的悲傷作為結尾,表達了對戰亂的深刻思考和對和平的珍視。
整首詩詞通過獨特的描寫手法,以戰爭和和平為主題,展示了作者對戰亂的痛苦體驗和對和平的強烈向往。
“遺恨吳江半江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én jī xíng
聞雞行
chéng tóu jī míng shēng bù è, zǔ shēng yè wǔ sī zhōu mù.
城頭雞鳴聲不惡,祖生夜舞司州幕。
nán lái jī jí xiàng zhōng liú, shā qì héng qiū jǐn yōu shuò.
南來擊楫向中流,殺氣橫秋盡幽朔。
shǒu tí yī jiàn xún liǎng lóng, huáng hé yǐ nā mó zhàn fēng.
手提一劍馴兩龍,黃河以南無戰鋒。
shí zhōu fù lǎo jiē bù qǔ, shuí qiǎn wú ér zuò dū du.
十州父老皆部曲,誰遣吳兒作都督。
zhōng yuán wèi qīng zhuàng shì sǐ, yí hèn wú jiāng bàn jiāng shuǐ.
中原未清壯士死,遺恨吳江半江水。
“遺恨吳江半江水”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