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蓑向江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披蓑向江水”全詩
制為身上蓑,人古衣亦古。
借問制者誰,白沙乃蓑祖。
冉冉綠蓑衣,蕭蕭白沙渚。
披蓑向江水,顧影還獨語。
愛此勿輕捐,春江正多雨。
分類:
作者簡介(李東陽)

李東陽(1447年-1516年),字賓之,號西涯,謚文正,明朝中葉重臣,文學家,書法家,茶陵詩派的核心人物。湖廣長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師(今北京市)。天順八年進士,授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弘治八年以禮部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直內閣,預機務。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載,清節不渝。文章典雅流麗,工篆隸書。有《懷麓堂集》、《懷麓堂詩話》、《燕對錄》。
《藤蓑次陳公甫韻》李東陽 翻譯、賞析和詩意
《藤蓑次陳公甫韻》是明代李東陽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以藤蓑為主題,描繪了制作藤蓑的過程和藤蓑的特點,表達了對古人智慧和傳統文化的敬仰和贊美,并以此寄托了作者對自己創作的堅持和對未來的期望。
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述了采集藤蔓的辛勞和制作藤蓑的過程。通過費時費力的勞作,藤蔓被制成了一件身上的蓑衣,蓑衣看似樸素,卻承載著古人的智慧和文化。詩人借問制作這蓑衣的人是誰,得知白沙即是蓑衣的創始地。接著,詩人形容自己穿著綠色的蓑衣,在白沙渚上徜徉。他披掛蓑衣,面對江水,不禁自語,與自己的倒影對話。最后一句表達了詩人對這件蓑衣的喜愛,并寓意著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
這首詩詞以簡單樸素的語言展現了一種對古人智慧和傳統文化的敬仰和追求。藤蓑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衣物,代表著古人的智慧和勞動成果,同時也象征著對過去的懷念和傳統文化的珍視。詩中的蓑衣被賦予了深刻的象征意義,它不僅是一件實用的衣物,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和對過去的致敬。詩人通過描寫蓑衣在江水邊的景象,表達了自己對這件蓑衣的深深喜愛,并寄托了自己對未來的希望和對生活困難的堅持。
這首詩詞通過簡練的語言和鮮明的意象,展現了作者對古人智慧和傳統文化的敬仰與追求。同時,詩人以藤蓑和制作蓑衣的過程為象征,寄托了對自己創作的堅持和對未來的期望。整首詩意味深長,表達出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和對生活的態度,同時也展示了中國古代文化中對傳統價值的重視和傳承。
“披蓑向江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éng suō cì chén gōng fǔ yùn
藤蓑次陳公甫韻
cǎi téng fù cǎi téng, rì xī fèi jīn fǔ.
采藤復采藤,日夕費斤斧。
zhì wèi shēn shàng suō, rén gǔ yī yì gǔ.
制為身上蓑,人古衣亦古。
jiè wèn zhì zhě shuí, bái shā nǎi suō zǔ.
借問制者誰,白沙乃蓑祖。
rǎn rǎn lǜ suō yī, xiāo xiāo bái shā zhǔ.
冉冉綠蓑衣,蕭蕭白沙渚。
pī suō xiàng jiāng shuǐ, gù yǐng hái dú yǔ.
披蓑向江水,顧影還獨語。
ài cǐ wù qīng juān, chūn jiāng zhèng duō yǔ.
愛此勿輕捐,春江正多雨。
“披蓑向江水”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