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以雨露偏”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豈以雨露偏”全詩
橘根陽未萌,棘枝已扶疏。
終年高且深,勢盛凌橘孤。
豈以雨露偏,良由習性殊。
非類不可依,橘其防厥初。
分類:
《感物》艾性夫 翻譯、賞析和詩意
《感物》是宋代詩人艾性夫的作品,通過描寫中園種植佳橘的過程,表達了一種哲理思考。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中園種植佳橘,插棘作為防護。橘根尚未發芽,棘枝已經長得稀疏。整年高大而深,勢力盛大超過孤橘。難道是因為雨露偏愛,實質是由于習性不同。非同類無法依附,橘樹剛開始防止壓抑。
詩意與賞析:
《感物》這首詩從植物的角度反映了人類社會中的一些現象和道理。詩人以橘樹和棘枝作為象征,通過對它們的描述和對比,表達了一種哲理思考。
詩中的中園植佳橘,插棘為儲胥,意味著在中園中種植了一棵優良的橘樹,并在周圍插上棘刺作為防護。這里的橘樹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有價值的事物或個體,而插在周圍的棘刺則象征著避免外界侵害的保護措施。
詩中提到橘根尚未發芽,棘枝已經長得稀疏,揭示了橘樹和棘刺在生長過程中的不同速度和狀態。橘樹高且深,勢力盛大超過孤橘,暗示著橘樹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已經超越了周圍的棘刺,擁有了更高的地位和影響力。
詩人進一步提出疑問,難道橘樹之所以能夠茁壯成長,僅僅是因為雨露對橘樹的偏愛?實際上,這種現象是由于橘樹和棘刺的本性和特點不同所致。橘樹和棘刺屬于不同的植物類別,它們有著不同的生長習性和自身條件,因此無法依附于彼此。
最后,詩人表達了橘樹防止壓抑的初衷。橘樹在茁壯成長的過程中,需要保護自己免受外界的壓抑和侵害。詩人通過橘樹和棘刺的比喻,暗示人們應該保持自己的特色和獨立性,不要隨波逐流,要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路徑。
《感物》這首詩通過植物的形象描繪,寓意深遠,啟示人們要保持自己的獨特性和獨立思考,不被外界壓抑和侵害。詩人通過對自然界的觀察和思考,引發人們對人類社會中的現象和道理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質。
“豈以雨露偏”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ǎn wù
感物
zhōng yuán zhí jiā jú, chā jí wèi chǔ xū.
中園植佳橘,插棘為儲胥。
jú gēn yáng wèi méng, jí zhī yǐ fú shū.
橘根陽未萌,棘枝已扶疏。
zhōng nián gāo qiě shēn, shì shèng líng jú gū.
終年高且深,勢盛凌橘孤。
qǐ yǐ yǔ lù piān, liáng yóu xí xìng shū.
豈以雨露偏,良由習性殊。
fēi lèi bù kě yī, jú qí fáng jué chū.
非類不可依,橘其防厥初。
“豈以雨露偏”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