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無人收白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萬里無人收白骨”全詩
萬里無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婦人依倚子與夫,同居貧賤心亦舒。
夫死戰場子在腹,妾身雖存如晝燭。
作者簡介(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征婦怨翻譯及注釋
翻譯
在秋風蕭瑟的凄寒九月,匈奴兵再次侵擾邊塞,屠殺邊地將領。漢軍傷亡慘重,全部喪生在遼水邊境。由于萬里之外白骨無人收,所以家家只能都在城下招魂安葬他們。征婦曾經設想與丈夫、兒子共同生活,即使貧賤卻舒心。如今丈夫死在戰場上,今后誰才是她的依靠?肚子里的遺孤生下來怎樣哺育?雖然還活著但就像白天的蠟燭那樣暗淡無光,生活毫無希望。
注釋
①歿(mò):覆沒、被消滅。
②招魂葬:民間為死于他鄉的親人舉行的招魂儀式。用死者生前的衣冠代替死者入葬。
③依倚:依賴、依靠。
④同居:與丈夫、兒子共同生活在一起。
⑤晝燭:白天的蠟燭,意為暗淡無光,沒用處。
征婦怨簡析
在古典詩詞中,良人從軍、征婦哀怨是一大習見題材。張籍《征婦怨》卻翻出新意,以其摧心嘔血、深至沉痛而卓然不群,享譽后世。此詩雖是小詩,但謀篇布局轉折多變。由群哭場面轉至獨哀鏡頭,以大襯小。又以向往轉至現實,以樂襯哀。大小相形、哀樂相輔、正襯反襯、盤旋作勢。結構之針線綿密、起伏曲折,對哀情的表達起了烘托渲染作用。“萬里無人收白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ēng fù yuàn
征婦怨
jiǔ yuè xiōng nú shā biān jiāng, hàn jūn quán méi liáo shuǐ shàng.
九月匈奴殺邊將,漢軍全沒遼水上。
wàn lǐ wú rén shōu bái gǔ, jiā jiā chéng xià zhāo hún zàng.
萬里無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fù rén yī yǐ zi yǔ fū, tóng jū pín jiàn xīn yì shū.
婦人依倚子與夫,同居貧賤心亦舒。
fū sǐ zhàn chǎng zi zài fù, qiè shēn suī cún rú zhòu zhú.
夫死戰場子在腹,妾身雖存如晝燭。
“萬里無人收白骨”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六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