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袖拂拭生光輝”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羅袖拂拭生光輝”全詩
鳳凰宛轉有古儀,欲為首飾不稱時。
女伴傳看不知主,羅袖拂拭生光輝。
蘭膏已盡股半折,雕文刻樣無年月。
雖離井底入匣中,不用還與墜時同。
分類:
作者簡介(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古釵嘆》張籍 翻譯、賞析和詩意
古釵嘆
古釵墮井無顏色,百尺泥中今復得。
鳳凰宛轉有古儀,欲為首飾不稱時。
女伴傳看不知主,羅袖拂拭生光輝。
蘭膏已盡股半折,雕文刻樣無年月。
雖離井底入匣中,不用還與墜時同。
譯文:
古釵墜入井中失去了顏色,現在卻在泥水深處重獲新生。
這古老的釵交織著鳳凰的設計,它想成為首飾卻與時不合。
女伴們傳來看卻不知道它的主人,真絲衣袖撫拭它煥發光輝。
蘭膏已經用盡,花色半分割裂,雕刻的花紋沒有年月的烙印。
雖然離開了井底,進入了匣子,但它不再需要與當初墜入井中的時光相同。
詩意與賞析:
《古釵嘆》是唐代張籍的一首詩,通過描寫一枚古釵的墜落與重新得到,展現了歷史的滄桑和物品的折射作用。
詩中的古釵曾一度失去了顏色,沉入泥水之中。然而,現在它重新得到了新生,鳳凰紋飾展示了古老的儀式。然而,盡管它想成為首飾,卻已經不再適合現在的時代。
詩中還提到了女伴們看到這枚古釵,卻不知道它的主人。這可能暗示了時間的流轉和人事的更替。而真絲衣袖的撫拭則使得這枚釵煥發光輝,顯示了它的珍貴和獨特之處。
詩的最后,詩人提到了蘭膏已經用盡,釵上的花色半分割裂,雕刻的花紋也不再留下時間的痕跡。這表達了歲月的流逝和物品的褪色,同時也暗示著時光無法倒轉,物品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消失。
整首詩以一個古釵的命運變遷來抒發對歷史的思考,展示了時間流轉的不可逆轉和物品的衰亡。通過這樣的描寫,詩人傳達了對時光流逝和歷史變遷的感慨,以及物品的短暫價值和無法逃離時間束縛的命運。
“羅袖拂拭生光輝”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ǔ chāi tàn
古釵嘆
gǔ chāi duò jǐng wú yán sè, bǎi chǐ ní zhōng jīn fù dé.
古釵墮井無顏色,百尺泥中今復得。
fèng huáng wǎn zhuǎn yǒu gǔ yí,
鳳凰宛轉有古儀,
yù wéi shǒu shì bù chēng shí.
欲為首飾不稱時。
nǚ bàn chuán kàn bù zhī zhǔ, luó xiù fú shì shēng guāng huī.
女伴傳看不知主,羅袖拂拭生光輝。
lán gāo yǐ jǐn gǔ bàn shé, diāo wén kè yàng wú nián yuè.
蘭膏已盡股半折,雕文刻樣無年月。
suī lí jǐng dǐ rù xiá zhōng,
雖離井底入匣中,
bù yòng hái yǔ zhuì shí tóng.
不用還與墜時同。
“羅袖拂拭生光輝”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