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溪岸暫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通溪岸暫斷”全詩
繁木蔭芙蕖,時有水禽鳴。
通溪岸暫斷,分渚流復縈。
伴僧鐘磬罷,月來池上明。
友人竟不至,東北見高城。
獨游自寂寞,況此恨盈盈。
分類:
作者簡介(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野寺后池寄友》張籍 翻譯、賞析和詩意
野寺后池寄友
佛寺連野水,池幽夏景清。
繁木蔭芙蕖,時有水禽鳴。
通溪岸暫斷,分渚流復縈。
伴僧鐘磬罷,月來池上明。
友人竟不至,東北見高城。
獨游自寂寞,況此恨盈盈。
中文譯文:
佛寺和野水相連,池塘幽靜夏景清。
繁密的樹木遮著蓮花,時常有水禽鳴叫。
小溪岸邊暫時中斷,分流的渚島交錯環繞。
伴著僧人的鐘聲和磬聲停止,月亮升起明亮。
朋友終究沒有到來,只能在東北看到高城。
獨自游玩感覺寂寞,更加因為這份思念而充盈。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張籍寫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通過描繪一個佛寺后面的池塘景色,表達了他的思念之情和寂寞之感。
詩中的佛寺和野水相連,構成了一幅自然而寧靜的景色。詩人用“繁木蔭芙蕖”描繪了池塘邊上的蓮花,暗示了這是一個美麗而清幽的地方。水中的禽鳥時常鳴叫,增添了韻味和生動感。
詩的下半部分,詩人通過描繪池塘的水流和夜晚的月亮,表達了他對友人的思念和期待。詩人望著月亮的到來,期待著友人的到來,但最終友人卻沒有到來,只能通過遠方的高城來尋找他。這種思念之情和寂寞之感透過詩人的筆觸表達出來。
整首詩以自然景色為背景,巧妙地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佛寺后的池塘景色清新寧靜,與詩人內心的思念和寂寞形成鮮明的對比,讓人感受到一種內心的沖突和矛盾。這種情感的表達讓詩意更加豐富,給人以深深的觸動和感慨。
“通溪岸暫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ě sì hòu chí jì yǒu
野寺后池寄友
fó sì lián yě shuǐ, chí yōu xià jǐng qīng.
佛寺連野水,池幽夏景清。
fán mù yīn fú qú, shí yǒu shuǐ qín míng.
繁木蔭芙蕖,時有水禽鳴。
tōng xī àn zàn duàn, fēn zhǔ liú fù yíng.
通溪岸暫斷,分渚流復縈。
bàn sēng zhōng qìng bà, yuè lái chí shàng míng.
伴僧鐘磬罷,月來池上明。
yǒu rén jìng bù zhì, dōng běi jiàn gāo chéng.
友人竟不至,東北見高城。
dú yóu zì jì mò, kuàng cǐ hèn yíng yíng.
獨游自寂寞,況此恨盈盈。
“通溪岸暫斷”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四旱 (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