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師如葛伯”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云師如葛伯”全詩
已刈及未刈,半芽半漂沒。
饑飽系民命,此變豈可忽。
云師如葛伯,仇餉佚天罰。
死木生菌蕈,化螢草未歇。
恒燠繆為恩,乖氣一何悖。
何如時寒風,霜晴大明揭。
田父得舂枕,一飯肉白骨。
分類:
《雜興十二首》方回 翻譯、賞析和詩意
《雜興十二首》是宋代作家方回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稻熟苦淫雨,九月盡十月。
已刈及未刈,半芽半漂沒。
饑飽系民命,此變豈可忽。
云師如葛伯,仇餉佚天罰。
死木生菌蕈,化螢草未歇。
恒燠繆為恩,乖氣一何悖。
何如時寒風,霜晴大明揭。
田父得舂枕,一飯肉白骨。
詩詞的中文譯文:
稻谷成熟遭受了久雨的折磨,九月即將過去迎來十月。
已經收割的和未收割的交織在一起,有些苗芽已經蔓延,有些卻被浸沒。
饑餓和飽食關系著人民的生命,這種變遷怎能被忽視。
像云朵一樣的教師,卻遭受著食品短缺的天譴。
死去的樹木上生長著真菌,草地上的螢火蟲還未消失。
長久的炎熱被誤解為恩德,相反的行為真是多么的違背常情。
何不像寒冷的風一樣,霜后晴朗的大明天空般揭示真相。
田地的主人只得到了舂米的枕頭,一頓飯肉所剩無幾。
詩意和賞析:
《雜興十二首》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農田的景象,抒發了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和對人民疾苦的關切之情。
詩中首先描述了稻谷的成熟遭受久雨的困擾,表達出農民在豐收季節也面臨著自然災害的痛苦。接著,詩人通過描繪已經收割和未收割的稻谷相互交織,苗芽遭受浸泡的情景,呈現出豐收與困境的交錯。這種形象化的描寫表達了社會中各種矛盾和變遷,特別是食品供應問題對于人們生活的重要性。
詩中提到的云師,指的是教師。詩人將教師比喻為云朵,暗示教師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他們也面臨著食品短缺的困境,這種差異讓人感到不公平。這里反映了社會中普通人和知識分子之間存在的不平等現象。
詩詞中還描繪了死木上生長的真菌和未歇的螢火蟲,形象地表現了生命力的頑強和自然界的奇妙。這種描寫暗示了人們在逆境中也能夠生存和發展,同時也呼應了前文中對于豐收和困難的交替描繪。
最后,詩人通過描述田地主人只得到舂米的枕頭和一頓微薄的飯菜,揭示了農民的艱辛和貧苦。這種對農民艱辛生活的描寫,彰顯了詩人對社會底層人民的關心和同情。
《雜興十二首》通過對農田景象的描繪,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和對人民疾苦的關切。詩中運用了形象生動的語言,通過描繪稻谷、真菌和螢火蟲等元素,展現了生命的頑強和自然界的奇妙。整首詩以食品供應問題為線索,呈現出社會中的矛盾和不公平現象,同時也表達了對農民辛勤勞作的贊美和同情之情。
這首詩詞通過形象的描寫和深入的思考,引發人們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和對人民處境的關注。它既揭示了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和不公平現象,也展現了人們在逆境中的頑強生存和奮斗精神。整首詩詞充滿了思考和情感,讓讀者對社會和人生產生共鳴,體味到詩人對人民苦難的關切和對美好未來的期盼。
“云師如葛伯”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á xìng shí èr shǒu
雜興十二首
dào shú kǔ yín yǔ, jiǔ yuè jǐn shí yuè.
稻熟苦淫雨,九月盡十月。
yǐ yì jí wèi yì, bàn yá bàn piào méi.
已刈及未刈,半芽半漂沒。
jī bǎo xì mín mìng, cǐ biàn qǐ kě hū.
饑飽系民命,此變豈可忽。
yún shī rú gé bó, chóu xiǎng yì tiān fá.
云師如葛伯,仇餉佚天罰。
sǐ mù shēng jūn xùn, huà yíng cǎo wèi xiē.
死木生菌蕈,化螢草未歇。
héng yù móu wèi ēn, guāi qì yī hé bèi.
恒燠繆為恩,乖氣一何悖。
hé rú shí hán fēng, shuāng qíng dà míng jiē.
何如時寒風,霜晴大明揭。
tián fù dé chōng zhěn, yī fàn ròu bái gǔ.
田父得舂枕,一飯肉白骨。
“云師如葛伯”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