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疏懶性”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從來疏懶性”全詩
家貧常畏客,身老轉憐兒。
萬種盡閑事,一生能幾時。
從來疏懶性,應只有僧知。
分類:
作者簡介(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晚秋閑居》張籍 翻譯、賞析和詩意
《晚秋閑居》是唐代張籍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獨坐高秋晚,蕭條足遠思。
家貧常畏客,身老轉憐兒。
萬種盡閑事,一生能幾時。
從來疏懶性,應只有僧知。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一個晚秋時節的閑居景象。詩人獨自一人坐在高處,感受著秋天的寂靜,思緒萬千。他的家境貧寒,常常擔心迎接客人所帶來的困擾,而年老之后則更加關心和憐愛自己的子孫。他覺得自己一生中做的事情都是瑣碎無關緊要的,而人生又有多少時光可以用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呢?他一直以來都有懶散的性格,只有僧侶們才能理解他的心境。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詩人晚年時的心境和思考。詩人通過描繪高處的閑居和秋天的蕭條氛圍,表達了內心的孤獨和遠思。詩中流露出貧寒的家境和對客人的擔心,展現了詩人對生活的擔憂和對家庭的關愛。詩人感慨一生中所做的事情都是瑣碎無關緊要的,表現出對人生價值和時間流逝的思考。最后,詩人以自嘲的口吻提到自己的懶散性格,認為只有僧侶們才能理解他的心情。整首詩以簡練的詞句傳達了詩人的內心情感,給人以深思和共鳴。
“從來疏懶性”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ǎn qiū xián jū
晚秋閑居
dú zuò gāo qiū wǎn, xiāo tiáo zú yuǎn sī.
獨坐高秋晚,蕭條足遠思。
jiā pín cháng wèi kè, shēn lǎo zhuǎn lián ér.
家貧常畏客,身老轉憐兒。
wàn zhǒng jǐn xián shì, yī shēng néng jǐ shí.
萬種盡閑事,一生能幾時。
cóng lái shū lǎn xìng, yīng zhǐ yǒu sēng zhī.
從來疏懶性,應只有僧知。
“從來疏懶性”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四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